(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7月10日),76岁退休教师林先生陷入了望不见尽头的“深渊”,反复的下肢动脉血管硬化、闭塞、缺血,住院行血管扩张、成形手术,再栓塞缺血,再住院取栓、植入支架,再闭塞缺血,再手术……但末梢血管血供始终未得到改善。

林老师奔波于多家医院都束手无策。每个被缺血性疼痛折磨的白天夜晚,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撕裂样和紧箍样各种疼痛轮番轰炸,一会儿感到双脚被火灼烤,一会儿又感觉冰冰凉,种种痛苦的煎熬对于林老师来说,生不如死。只能等待足趾继续缺血坏死、截肢?只能苦苦忍受无穷无尽的疼痛折磨?抱着一线希望,林先生找到了我院疼痛科主任徐晨婕,徐主任提出的“脊髓电刺激”神经调控治疗方案,重新燃起林先生对未来的期望,但治疗之前,仍有重重困难需要解决。

迎“难”而上 多学科协作打破僵局

尽管挑战不断,但林先生和家属对于积极治疗的渴望和信任打动了徐晨婕主任,徐主任在医务处的支持下启动了全院多学科协作方案,攻克道道难关。由介入血管科、血管外科、肾内科、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联合进行术前评估,感染性疾病科和全科医学科多次根据血培养结果指导调整抗感染方案,术前将感染指标控制到最佳状态,疼痛科具体实施该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ICU)进行术后监护,术后肾内科血透团队在AICU实施床旁血滤,保障围手术期安全,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经过术前抗感染,林先生的感染指标明显改善。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在心研所杂交手术室实施。徐晨婕主任凭借精湛手术技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实时引导下快速精准地将一期测试电极植入到位,启动脊髓电刺激,抑制交感神经系统,重新“打通”了下肢血供,林先生术中即感疼痛缓解、下肢温热。

化“险”为夷 黑紫双足重获新生

术后转入AICU,麻醉疼痛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史宏伟教授指导术后监护,顺利完成床旁血透,患者平稳度过术后观察期,也度过了半年来第一个平静无痛的夜晚。第二日早晨,林先生的足趾仿佛重获新生,原本已无动脉搏动的双脚迎来血色,监护仪上可以看到足趾氧饱和度达到了100%,血流灌注指数也从原先的测不出到可以测出。病情平稳,术后第二天顺利转出AICU,回到病房,徐晨婕主任团队重新对林先生足趾以及疼痛情况进行了评估,紫黑和肿胀消褪,双足温热,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疼痛消失,同时水肿和破溃渗出均改善。同病房病友都称林先生仿佛换了一双脚,术后第三天林先生下床顺利正常行走。一周后疼痛科进行二期手术将刺激器植入到位,出院时林先生也露出久违的笑容,半个月复诊林先生的多个发黑的脚指头开始长出粉红色的新鲜肉芽组织。

徐晨婕主任指出,下肢缺血疾病是难治的临床问题,这类患者的1年死亡率仍高达25%,截肢率30%,5年死亡率超过60%,面对严重缺血,患者可以接受介入治疗或者手术血管重建来改善外周血供,从而缓解疼痛并保存肢体,但仍然有一部分人群经过治疗无法改善或者不适合接受血管手术治疗。脊髓电刺激是一种微创绿色的神经调控手术,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抑制交感神经,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扩张外周血管,从而增加下肢血供和改善末梢微循环,促进溃疡伤口愈合,延缓截肢甚至避免截肢,提高生活质量。

(《零距离》记者/王华素 编辑/赵梦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