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的夏粮入库已完成超70%,基本上预定了夏收胜局。但“兴农人”们还不得闲,趁着天好,又开启了水稻夏种育秧插秧的工作。这就跟随记者的镜头,去感受田间地头的火热景象,听农户唠唠丰收背后的科技力量。
“无人收割”抢农时 智慧农业推动“掌上丰收”
车子拐进余东镇富民村,夏粮收获的图景铺展在广袤田野。联合收割机的轰隆声在不远处的麦田回荡。循声望去,一台红白相间的无人驾驶收割机正穿梭在田地里,格外的惹眼。农机手张全则站在田埂上,目光不时地扫一下收割机来回移动的路线。
【资料图】
“以前我开收割机的时候,麦草屑溅得全身都是。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只要在手机App上设置好行驶路径,收割机就能在无人驾驶系统与北斗导航系统的辅助下,完成拔禾切割、传输脱粒、粉碎匀抛、智能卸粮等流程。托了现代农业的福,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灰头土脸了。”张全气定神闲的说。
尽管雨后田地还有些湿滑,但是收割机如履平地,灵活运转,一个小时就收了一大块田地。一旁的粮食转运车早已准备就绪,等麦子装载后第一时间拉回合作社的粮食烘干中心。
“今年,我们村以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为契机,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采购了一批现代化农机设备,这台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就是其中之一。”从传统农机手转型成新型农机手,对于无人驾驶收割机的具体优势,张全最有发言权。“麦熟一晌,贵在争抢。想对传统农机,无人收割机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还能24小时连轴转,颗粒归仓板上钉钉。”
自2020年,海门在正余镇新岸村建成全省首个“5G+无人农场”示范基地,无人收割机第一次在海门的农业版图崭露头角,到现在无人收割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等无人农机设备在海门全区粮食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短短两年多时间,海门的粮食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工厂育秧”新模式 孕育粮食丰收“好苗头”
来到南通市普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悦来育苗基地。在设施大棚里看到,一盘盘嫩绿的水稻秧苗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躺在灌水的秧田里,而是干爽地待在苗床上沐浴着阳光。
“这是我们积极响应省里倡导的‘旱育秧’模式而进行的最新尝试。”普农公司悦来育苗基地负责人万继龙抚摸着秧苗说道。“目前育苗基地一共有40亩,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方式来育苗,相当于传统育苗面积的800亩也就是20倍,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士地资源,不仅节约成本,还节省劳力。”
作为研发培育、试验示范、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育苗企业,今年,普农公司利用已有的苗床设备、自动洒水设备、补光灯等开展“工厂化”育秧,既不占用大田空间,又能降低能耗,还能克服低温冷害和高温湿热对秧苗生长的风险。
“我们借助物联网等智能化平台,采集光照、湿度等数据,对秧苗进行统一培管,促使齐苗快、成秧率高。”万继龙说。此外,这种“工厂化”育秧方式还缩短了秧苗的生长周期,进而节约农时,减少农事,节省运行成本。
该育苗基地主要以开展订单式育苗为主,不仅提供秧苗,还供应各类蔬菜嫁接苗育秧,根据不同的季节,客户通过提前下单,育苗基地进行科学、高效的育苗管护,全力满足订单客户的育秧需求。
“现在你们看到的这16000盘水稻秧苗都是替三星镇的种植户培育的,虽然他们预定的时间比别人晚了5天,但是插秧工作绝不会因此延迟。”万继龙自信地说。
“机器换人”更高效 助力水稻种植跑出“加速度”
走进临江新区水稻基地里,临江新区红红家庭农场负责人黄华和工人们一起,正忙着将一盘盘嫩绿的秧苗搬上插秧机。伴随着“哒哒哒”的发动机声音,插秧机开进稻田,农机手娴熟的驾驶插秧机不停来回穿梭,插秧机开过之处,一行行秧苗整齐挺立,原本光秃秃的稻田铺上了一层淡淡的新绿。
“我们机插秧一天一台机子可以插40多亩,人工插秧一天一个人只能插两亩不到,相对来说机器插秧的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多倍。”黄华说。“通过‘机器换人’插秧,既降低水稻种植成本,又减轻农户插秧的劳动强度。”
“我们农场还对外提供农机服务,为更多种植户提供育秧、机插、收割、烘干、仓储等全流程机械化服务。”黄华介绍,今年他的农场除了种植1400亩水稻外,还担负着周边农户4000余亩的水稻育秧、插秧工作。
村民张锦雄家里有9亩水稻,以前人工插秧的话,需要3个人劳作三个整天,今年与黄华合作后,机械化插秧只需要一个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不仅每亩可以节省人工费80元,而且播种十分均匀,他很是满意。
“现在和过去相比,种植水稻变得越来越省时省力了,插秧机不仅快,而且秧苗的深度、间距更加均匀,有益于生长、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便于田间管理。”张锦雄说。
从传统的“弯腰弓背”,到如今的“马达轰鸣”,近年来,海门全区水稻、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在此基础上,机械化逐渐渗透至更多生产环节。并且海门加大了对农机的购置补贴,自2021年以来,海门区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400万元,涉及及机具台数1200多台。这些农机装备的发展为海门区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促进海门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