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春花烂漫好时节,大伙出游肯定都会找一处赏花地,感受春日的烂漫。在南京的一众赏花景点里,有一座特殊的"牡丹园",这片牡丹园的护者们大都是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们。每到这个季节,盆盆牡丹,花开正艳,这番景象,是对种花人的最好的褒奖。

春意盎然的牡丹园既是游客喜欢的打卡点,也是一群残疾孩子们学习和实践的基地。今年21岁的胡善榕,患轻度智障,三年前,从溧水特教学校毕业后就一直留在基地工作,经过培训和她自己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花卉种植技术。她告诉记者,每个月拿到工资是最快乐的,会把工资全部交给妈妈保管。

指导胡善榕的师傅汤清清,是一位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也毕业于特教学校,她在基地已经工作了十年。2018年记者采访她时,全校师生种花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计,当上千盆牡丹花滞销时,大家心里非常发愁,最终通过扩大宣传,打开了销路。如今,学校有了对外开放的牡丹园,游客可以走进校园,门票的薄利,让花卉种植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这些残疾在校生和毕业生有了更多和外界交流沟通的机会。

这些残疾学生话不多,但是他们做事情一板一眼,十分专注。这些看似"特殊的孩子",在老师们眼里,就像一棵棵与众不同的花儿,正悄悄绽放。南京溧水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张小钦介绍,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身的特点,老师们本能地会心疼他们,并从专业老师的角度,支持他们。“对待孩子就像养花一样,有的花开得早,有的花开得迟;有的花香,有的花淡淡的;不同的种子不同的花,不同的花期不同的美,我们是这样的园丁。”张校长说。

走在占地近两百亩的牡丹园里,可以欣赏到来自五个国家,一百多个品种,九大色系十类花型的牡丹和三十多个品种的芍药近10万株。这些花的花期从3月末一直持续到5月,学校每年也在坚持举办牡丹节,期间向广大市民开放,也提供观赏、休闲及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服务。

37年前,1986年,溧水特教学校创办时,学校只有一间教室。这个变化的背后,是一代一代的特教老师的探索,做特殊教育不仅是要教这些孩子识字,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他们融入社会,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特教学校的孩子,如果意愿留在基地就业的,学校会根据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去匹配他的工作岗位,还有一类是家庭就业,第三种是走向社会企业,或者自主创业。 张校长介绍,一年一度的牡丹花节,是希望以牡丹花为媒,让社会看到特殊教育,看到特殊儿童,帮助他们有个实践技能的空间,同时也能更好服务社会,实现双向奔赴。

微评:花若盛开 蝴蝶自来

看完上面的报道,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如花,花若盛开,蝴蝶自来。牡丹园里的花,很漂亮,吸引着无数的游客。而为鲜花盛开而辛勤付出的师生们,也是一朵朵盛开的花,他们用最灿烂的方式,迎接着美好的生活。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许莹 郑丽丽 编辑/赵梦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