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市新地标、“网红打卡地”的盐城东台市图书馆一楼大厅内人头攒动,由相关单位倾心打造的城市形象片《大美东台》正在这里紧张拍摄。东台烙画艺术家杨志龙正手握烙笔,聚气凝神,在一块木板上勾画涂抹,随着淡淡的袅袅青烟升起,不一会儿,一只伸着长长的“勺子”嘴,闲庭信步在浅浅海滩上,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勺嘴鹬便跃然于画板上。这一手“绝活”的精彩亮相,引得围观者啧啧称赞。
杨志龙向青年学生传授烙画技艺。
偶然的机会爱上民间技艺
(相关资料图)
今年48岁的杨志龙受其祖父、叔父影响,自幼喜爱绘画,1992年初中毕业后进入盐城师范学校美术专业读书,1995年成了一名专职美术教师。20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东台市首届民间工艺美术节,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得了一个铜奖,但在第一次看到家乡这么多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后,他更坚定了运用自己所长,传承东台民间艺术的决心。
2003年,从南京艺术学院脱产进修回来的杨志龙,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他遍访名师,先后向溱湖刻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宋月秋、彩绘葫芦大师王东元、麦秸画艺术家刘用明等名家学习,系统掌握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2010年,他参加了中等职业学校民间艺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在那里,他全面接触了扎染、蜡染、湘绣、陶瓷等民间技艺。2014年,他参加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民间技艺骨干教师培训班,系统学习苏州核雕、桃花坞木刻等“苏”派民间技艺。两次培训学习让杨志龙对东台民间技艺的传承发展有了新的思考。作为东台人,他不断挖掘本土特色民间艺术,热衷理论研究,巧妙融会贯通,2015年,其参与主编的《东台发绣艺术》一书出版,填补了发绣这项民间技艺的理论空白。
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
杨志龙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2011年,他在传统彩绘葫芦的基础上,利用废旧酒瓶,创新研发了工艺品“宝瓶吉祥脸谱”,并成功申报为国家专利。2012年,“宝瓶吉祥脸谱”被盐城市委宣传部、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为最新民间工艺载入《美在盐城·绣盐城》一书中,并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9年,杨志龙开始接触烙画,并潜心钻研,在传统烙画的基础上,将彩绘葫芦和烙画有机结合,先后创作出一批色彩浓烈、造型独特,极具装饰意味的彩绘烙画葫芦作品。由于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他创作的大量烙画作品,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既有细腻写实,强调光影效果的“油画”味烙画,又有水墨渲染,淋漓酣畅的“写意”味烙画,还有清秀高雅,浓淡相宜的“工笔”味烙画……
致力传承非遗文化
在杨志龙的办公室、画室和家里的书房,摆满了各种各样他创作的民间工艺品;在他的课堂上,刻纸、烙画等民间“绝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
2013年,作为国家创业培训师,杨志龙以本土民间艺术为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创办的创业社团——“三贤堂艺文合作社”,进行民间技艺的学习和传承,连续三年在全国、省市创业大赛中获奖。2021年,鉴于学校非遗传承工作的出色,杨志龙供职的东台中等专业学校被东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定为“东台市非遗传承基地”。作为非遗传承人和东台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骨干力量,他还多次组织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现场展演和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艺术、喜爱非遗艺术。
“努力把非遗传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立德树人’与民族技艺学习相结合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杨志龙说,他愿用手中的烙笔,为大美东台的建设增光添彩,努力进行地方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动更多的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学习民间艺术,传播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