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 金子洋
(相关资料图)
“我们这套系统,年处理污水43万吨。水质好了,产量也能上去。预计今年新增就业岗位20多个,养殖户效益能达到20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以增加近70万元。”春意渐浓,常州武进区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沈祥根正张罗着村里400亩养殖尾水净化生态示范点项目再提标,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提升”。
沐浴着党建引领村企合作、抱团发展的“春风”,这个昔日的湖畔穷村、弱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唱响了武进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清零的歌声。
如鱼得水 “联”出红火好日子
“临近春分,湖水温度回升,正是鲢鳙鱼放苗的好时候。”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员工高建明和同事们一早来到湖上,投放鱼苗。这个新身份,让在湖上劳作了三十余载的他,过上了另一种生活。
捕捞村祖祖辈辈靠水吃水,围网养殖和传统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曾是主要收入来源。但几十年的围网养殖不仅让当地发展受限,也让滆湖水质“受伤”。2018年,我市实施史上规模最大的滆湖水源保护工作及养殖围网整治工作,捕捞村3000多亩围网全部拆除,全村187户587名村民皆离水上岸、退捕退渔。
生存技能单一、社会适应性弱,渔民们上了岸,怎样安心“着陆”?2020年,捕捞村党总支与武进先行集团下属的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党建结对,11名渔民进入公司从事湖区生态控藻养殖工作,其他渔民开展蓝藻打捞、湖面巡查等工作,共安置岗位70多个。现在的工作踏实且稳定,每年收入近10万元,高建明和同事们十分满意。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紧扣“党建+”宗旨,村企共建双方列出资源清单与需求清单,让服务围着群众转,激活“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的多功能、复合型共建体。围绕产业链、治理链、生态链等不同领域,双方深化组织联建、队伍联抓、阵地联用,推动平台、资源、技术等各类要素共享共用,实现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
授人以渔 “联”出发展向心力
如何让组织振兴的优势持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除了岗位保障,村企双方还通过党建联建,组织渔民学习新的水产养殖技术、创业就业技能,发挥渔民熟悉渔业生产的优势,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在品种、技术、销售等方面转型。
近年来实施的“党建+”带富工程,引导党员带头创办、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调动致富创业主动性,将优秀人才聚到乡村振兴一线。其中,党员张锡林退捕后积极转产,带动乡里乡亲从“捕鱼人”转变为“养蟹人”,去年收入达30万元。
捕捞村基础弱、底子薄,要让致富路越走越宽,既要打牢组织基础、激活人才动能,更要抓实产业发展“生命线”。去年,水产养殖尾水净化生态示范点提标、避风港改造完成,曾经的“全区最穷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翻番,并成功突破50万元大关。“后进”到“后劲”的蝶变,托起上岸渔民稳稳的幸福。
如今,捕捞村适龄劳力实现100%转产就业,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及低保和住房保障率均达100%。“乘着‘两湖’创新区发展的东风,我们还要把休闲渔业搞起来,争取收入再翻番!”村党总支又有了新目标。
鸢飞鱼跃 “联”出湖湾好生态
渔民上了岸,珍稀鱼禽也在“回家”。近期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滆湖总磷指标同比下降12.3%,是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质。这一方面得益于休渔禁渔,另一方面归功于水底百万尾花鲢鳙卖力“食藻”。
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晓明介绍,在浮游动植物中,鲢鳙最喜欢吃藻类。一条花白鲢长1斤,能吃掉三四十斤蓝藻,带走70克氮和20克磷。2021年,武进率先在全省建立5万亩“以渔控藻”试验区,余年公司负责实施,先后投放鲢鳙鱼苗310万尾、斤两鱼种70万公斤,不投食饵、人放天养。
“水环境越来越好。以前靠湖吃饭,现在靠湖享福。”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望着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湖湾,高建明和乡亲们成就感满满的同时,又共同助力着滆湖从“水养鱼”向“鱼养水”转变。
这是滆湖沿岸乡村变迁的缩影,也是武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航标”。稻田间、果林中、花圃里,产业与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共舞,高质量发展在“两湖”畔不断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