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周函)妇女绝经后体内铁蓄积,是引起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日,苏大附二院骨质疏松及骨科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合作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科学》发表,提出了口服骨靶向药物的新治疗策略,将为此类患者带来福音。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苏大附二院骨科博士研究生李俊杰,苏大附二院骨科徐又佳教授、副主任医师贾鹏以及上海瑞金医院崔文国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危害骨骼健康的慢性疾病,包括导致骨质丢失,大幅增加骨折风险。如何有效防治骨质疏松,一直是研究热点。临床研究提示,部分绝经后女性铁蛋白水平超标与骨量下降存在相关性,据此,徐又佳教授团队率先在国内外开展“铁代谢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曾运用去铁胺(现有降铁药物)开展一系列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原创性研究,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甲磺酸去铁胺在制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疾病药物中的用途”。

基于上述研究,临床上该如何创新实现口服药物靶向治疗,避免静脉全身大剂量给药产生的副作用?李俊杰介绍,研究团队首先研制出“精确制导武器”,将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去铁胺和骨靶向多肽(Asp8)合成靶向“纳米颗粒”,使其精准结合到骨组织部位,高效降铁。

“装配好武器,我们还要设计运载武器的工具,这次我们从珍珠奶茶中找到了灵感。”李俊杰表示,纳米颗粒口服后,会不可避免地在胃内破坏,吸收进入血液的浓度显著降低。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团队利用气体微流控和离子交联技术,制备了负载纳米颗粒的 “水凝胶微球”,它就像珍珠奶茶里的珍珠一样,能将纳米颗粒完整包裹,在胃内保持完整结构,到达小肠才会快速溶胀,通过孔隙缓慢释放纳米微粒,有效提高药物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该研究首次采用微/纳技术实现去铁胺口服精准递送至骨组织部位,协同促进骨内血管生成和抑制骨吸收;此外,研究构建的“骨靶向口服递送系统”具有递送其他小分子药物的普适性。李俊杰表示,口服途径实现骨靶向治疗是一种非侵入给药策略,具有给药方便、顺应性高等优点,该研究为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也为降铁干预治疗临床转化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基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