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是个老实人,日复一日在长丰市场以修鞋为生,因为老实不肯偷工减料,就有了很多回头客,生意不仅做的小有名气,生活上也衣食无忧。

修鞋博士老梁,能解决鞋子所有疑难杂症

老梁原名叫梁明,是铜川新区高家村人,今年已经64岁了,干了30多年修鞋匠,他也算是经历了修鞋行业的兴衰。每天早上7点,梁师傅就来长丰市场出摊了,一张简陋的棚子,一个陈旧的木柜,再加上修鞋时要用的材料和工具,伴随着修鞋机哼哧哼哧的声音,老梁这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资料图)

“老梁,我这鞋跟磨损了,你帮我看下还能修吗?”顾客王女士指着手里的鞋子说道,梁师傅接过顾客手里的鞋子看了一眼笑着说“这小意思,修鞋碰到的所有疑难杂症我都能给你解决了!”说话的同时,梁师傅就已经拿起工具开始修理了,不过几分钟时间,鞋跟就被粘好了。

“你先别着急给钱,先看货,满意了再付钱,否则分文不收!”王女士拿着修好的鞋子在脚上试穿了下,“这下就舒服多了,老梁的手艺一如既往地好!”随后付给梁师傅10元钱。

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这梁师傅这里修鞋子已经5年时间了,每次自己鞋子出现问题时就直接来找梁师傅,价格便宜不说,主要活做的好。“我有一双鞋子,是结婚的时候买的,那时候家里条件差,但老公还是坚持给我买了一双新鞋子穿,很有纪念意义……”王女士称,自己这双鞋子损坏后,一直舍不得扔掉,找了很多修鞋子的师傅都没用,最后还是被梁师傅修理好了,从那以后自己每次修鞋子都来找梁师傅,也把梁师傅的好手艺推荐给亲朋好友。

30年修过两万多双鞋子,不让客户花一分冤枉钱

梁师傅这么精湛的修鞋技术是从哪来学来的呢?原来,梁师傅以前是西安鞋厂的一名工人,他对鞋子的材料、构造原理了如指掌,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就从鞋厂辞职回到铜川。“在我们那个年代,农村娃找一份工作很难,我家地少也赚不了钱,加上我那会已经结婚有孩子了,所以要想办法挣钱养家糊口!”于是,梁师傅思前想后,找个什么工作营生呢?“隔行如何山,我一想自己本来就是做鞋子的,就摆摊修鞋吧!”就这样,梁师傅的鞋摊就支起来了,最开始他的鞋摊摆在市政府楼下的广场上,后来那里盖了新楼,自己就把摊子挪到长丰市场,这一摆就是30年,这30个春夏与秋冬,突发事件、暴雨、大雪天气除外,其余时间,梁师傅都雷打不动按时出摊,这30年年来,梁师傅的双手接过各式各样的鞋子、旧鞋翻新、皮鞋修复,改装鞋大鞋小,除此之外,他还修理各种拉链、扣子、磨刀磨剪……30年的修鞋经历让梁师傅练就了高超的修鞋本领,他也被顾客口口相传成了一位能解决所有疑难杂症的鞋博士。

“我做过去的活没有人说不好的,不管啥时候,要拿活迎人呢!我记得有老区有一位顾客,家住在川口南沟房,她那双鞋子钢板坏了,买的时候花了大价钱,现在坏了又舍不得扔,在家搁置两年了,找了很多修鞋师傅都没人能修理,最后还是拿到我这里修好了!”说话间梁师傅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

梁师傅告诉记者,其实修鞋最大的窍道就是不停的动手,慢工出细活,不管再难的活,你都先要搞清鞋损坏的原因,这样修的时候就知道怎么下手了。“我每次修鞋子之前先看,这是哪的问题,然后判断这双鞋还有没有再修复的可能了,如果确实不可再修复,我就不接这个活,让顾客就把鞋子带走了。”

在长丰市场附近上班的寇女士告诉记者,梁师傅人非常好,有一次她来修鞋,梁师傅因为机器没有带够,就把她的鞋子带回家了,修好之后再给她带过来,也没有多收她钱。还有一次自己拿了一双鞋子,梁师傅接过鞋子一看,告诉自己这双鞋子已经没有再修的价值了,就让她把鞋子带走了,不让顾客花冤枉钱。

为老人、学生修鞋都优惠,干活从来不返工

梁师傅的顾客群不仅遍布铜川,有的顾客在西安工作鞋子坏了回不来,到了节假日的时候就会专程来找他,梁师傅和这些顾客相处,不仅是生意上的往来,还把顾客处成了朋友,成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老梁补鞋,不仅技术专业,心也善良,给老年人和学生都有优惠政策,不仅少收钱,态度还好,做下的活从来不返工,优点多得很……”成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所有的鞋子都是在梁师傅这里修理,从来没有换过地方,每次修鞋来,两人都会拉拉家常,现在也是无话不说的朋友了。

要将修鞋坚持做下去,为更多的市民服务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梁师傅的一双手布满了老茧、裂缝,看起来非常粗糙,梁师傅告诉记者,这30年来,自己修理过的鞋子少计也有两万多双,自己也因为修鞋常年久坐,双手用力,所以颈椎经常不适,孩子们现在也长大成家,想让自己在家里休息,可他却舍不得放下自己的这些宝贝。

“这些家具都是我的宝贝,大部分都是从我摆摊最初就跟着我的,现在把这些宝贝放下,我还舍不得,再说顾客都是些老熟人,你说我突然不修鞋了,那他们去找谁?我这鞋要一直修下去的!”采访最后梁师傅笑着说到。

梁师傅修鞋匠的这份工作看似平淡无奇,但里面却包含着一份坚定的匠心,在生活节奏快速的城市中,像梁师傅这样还能坚守在街头巷尾的鞋匠,默默为市民服务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缕慢时光。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编辑 刘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