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水系与汉江流域主要城市大观


【资料图】

【汉江水系大观】

汉江古称沔水,长度1532公里(为长江最长支流),流域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发源于陕西汉中西南隅的巴山山麓。本来源头是在甘肃天水南部的秦岭山麓(称西汉水),西汉初年的大地震使其断流堰塞后改道流入了嘉陵江,不然汉水长度还可增加约二百公里。

汉江的重要支流:

■褒河:流经陕西宝鸡、汉中,长度175.5公里,流域面积3908平方公里。

■任河:流经重庆、四川达州和陕西安康,长度211.4公里,流域面积4871平方公里。

■旬河(洵河):流经陕西商洛和安康,全长218公里,流域面积6307平方公里。

■堵河(陡河):流经陕西安康、湖北十堰,长度354公里,流域面积12430平方公里(源多水丰,是径流量最大的汉江支流)。

■金钱河(金井河):流经陕西商洛、湖北十堰。长度245.7公里,流域面积5650平方公里。

■丹江:流经陕西商洛、河南南阳和湖北十堰,长度390公里(为汉江最长支流),流域面积17300平方公里。

■南河:源自神农架诸峰,因山高林密人迹罕至,至今正源未能测定(长度待定,很可能不逊于丹江),流至襄阳注入汉江,落差极大水流湍急而有南河小三峡等著名景点。

■唐白河:由白河(古称淯水)和唐河两源组成,上中游均在河南南阳境内,流至湖北襄阳汇合后一同注入汉江。其中白河长度264公里、唐河长度230公里,汇合后的干流长度仅22.6公里,唐白河总流域面积24590平方公里(为流域面积最大的汉江支流)。

■蛮河:全境在湖北襄阳,长度188公里,流域面积3244平方公里。

■天门河:流经湖北荆门、天门和孝感,其下游是人工开挖强制其改道的汉北河,长度239.5公里,流域面积8619平方公里。

■*府河(涢水):流经湖北随州、孝感和武汉,原跟河南信阳流来的澴河汇合一同注入汈汊湖再与汉江相通,后经人工改道直通长江,但在府澴汇合口之上仍有一条分汊通入汉北河,水量大时会分流至汉江,故府河实际仍未脱离汉江水系。

汉江下游(即钟祥以下)主要城市概述

汉江,古名沔水、汉水,又名襄河,初名漾水,亦名漾川。《尚书·禹贡》篇有:“番冢导漾,东流为汉”。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300平方来,跨甘、陕、川、豫、鄂5省79个县市。汉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富庶的鱼米之乡。

汉江有南、北、中三源,即漾水、南河(玉带河)、沮水。东行至炭厂市,南源南河来会,至沮水铺,源出陕西留坝秦岭山脉的紫柏山西南麓的北源沮水来会。三源会合后,至武侯镇上游高家泉出峡,进入平坦开阔的汉中盆地。汉水过均县后,东南流经老河口市、谷城、襄樊、宜城、钟祥,而进入下游平原地区,过潜江、天门、仙桃(沔阳)、汉川、汉阳(蔡甸)等县市,在汉口龙王庙注入长江。

汉江分为上中下三段。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一千八百五十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约五百四十里;钟祥以下为下游,长约七百七十五里。

汉水文化是汉水流域人民有史以来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汉水文化是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 口

汉口,顾名思义即汉水之口。

清时,汉口是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齐名的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汉水在隋朝以前也叫沧浪水,夏水,于是江、汉交汇之处,又叫夏口。在历史上,汉口还称河口,因为人们常称汉水为小河,汉水入江因在鲁山,汉口曾又称鲁口。汉口又习称汉皋、汉镇,皋就是水边,汉皋,是汉水之边的意思。汉口之名,因水因山而得名。

汉口之地原与汉阳连成一片,明朝成化初期,汉水下游连年大水,堤防多次决口,终在汉阳西排沙口,郭茨口间决而东下,形成合而为一的河道,流入长江。把汉阳一分为二,汉水之南成为汉阳,汉水之北则为汉口。

《清史稿·地理志》:夏口,冲,繁,疲,难。府治北。光绪二十四年析汉阳县汉水以北地分置,治汉口镇。自咸丰八年辟商埠,设江汉关。汉黄德道自黄州徙驻。西北:柏泉山。城东大江自汉阳来,至南岸嘴,合汉水,入黄冈界。汉水自汉川缘界会涢水,曰涢口。又东南来会,为汉口。古夏口,亦沔口,其故道襄河口。又东北入黄陂,为滠口。

《读史方舆纪要》:夏口,在今武昌府城西,今府城,即古夏口城也。亦曰沔口,亦曰汉口,亦曰鲁口。或以夏水名,或以汉水名,或以对鲁山岸为名,实一处也。应劭曰:江别入沔为夏水,夏水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名曰夏。《水经注》:夏水本江之别出,自江陵县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谓之暑口。自暑口下沔水,通兼夏名,而南至鲁山下,会于江,谓之夏。

明清时之际,汉口镇为湖北冲要之地,商贾毕集,帆樯满江,南方一大都会也。

“汉口镇,古名夏口,为九省通衢,夙称烦剧。”

“当江汉交汇之处,水道之便无他埠可拟。循大江而东,可通皖赣吴越诸名区,以直达上海。循大江而南,可越洞庭入沅湘,以通两广云贵。又西上荆宜而入三峡,可通巴蜀,以上溯金沙江……所谓九省之会也”。

《广阳杂记》云:“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物,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于天下,而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大江以南,荆楚当其上游……其地跨有江汉,武昌为都会。郧襄上通秦梁德黄,下临吴越,襟顾巴蜀,屏捍云贵郴桂。通五岭,入八闽。其民寡于积聚,多行贾四方。四方之贾,亦云集焉。”“楚北汉口一镇,尤通省市价之所视为消长,而人心之所因为动静者也。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人类不一,日销米谷不下数千。所幸地当孔道,云贵川陕粤西湖南,处处相通,本省湖河,帆樯相属……查该镇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各省会馆亦多,商有商总,客有客长,皆能经理各行各省之事”。

汉 阳

汉阳县(现在的东西湖、蔡甸、汉南区)。商末周初,先隶南国,后属郧国。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统一中原时,属南郡。汉属荆州江夏郡,先分属安陆、沙羡县;后置沌阳县,复为安陆县。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沌阳改称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为汉阳县。

《清史稿·地理志》:汉阳,繁,疲,难。倚。西南:九真。东北:大别,即鲁山,光绪间建铁政局于山下。汉水自汉川入,迳北麓。大江自嘉鱼来,环城而东合焉。西南:太白湖,接沔阳界,汇江、汉支流及诸湖泽,东泄于沌水。出江即沌口也。有沌口镇巡司,后移下蒲潭。又西蔡店镇,西南新滩口镇,汉口镇,仁义、礼智四巡司。光绪二十四年,移礼智司属夏口。县及蔡甸二驿。里潭二巡司。县及田兒河二驿。

《读史方舆纪要》:汉阳县附郭。本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东晋于临嶂山下置沌阳县,后废。隋开皇十七年,置汉津县,属复州。大业初,改曰汉阳,属沔阳郡。唐初于此置沔州,后废州,以县属鄂州。五代周为汉阳军治。元至元以后,皆为府治。

离开汉口的码头,逆汉江西行三十里拖路口,又三十里至蔡店镇(现蔡甸区)。《读史方舆纪要》:汉水,在(汉阳)城北三里。自沔阳州景陵县界,东流入府境,经汉川县,南流至此,又东与大江会于大别山北,其地名汉口。

《读史方舆纪要》:蔡店镇,(汉阳)府西六十里。明初,为蔡店巡司。正德初,郡守蔡钦改浦潭水驿为马驿,并置于此,民以为病。嘉靖二十三年,革蔡店驿,而巡司如故。

蔡店镇北,汉江河道中有一座洲滩,与集镇仅隔一小河,人称小河洲。洲上居民,四十余户,设有厘金局,还有茶馆、酒馆、烟馆和妓院、赌场,从汉水过往的船只,在此停泊、验证纳税,成为税卡要地,也是重要的水上码头。

蔡店西十五里有龚家渡。《汉阳县志》:龚家渡,距城七十五里,蔡店驿西十五里。

汉 川

龚家渡西北三十里至新沟,折西南十五里入汉川境。曲折三十里至汉川城。《汉阳县志》:汉水由汉川县入境为康家垸。距城西水程百二十里,北对涢口。又迳新沟涢水注焉。…又迳金牛港…又迳平塘港,县内湖诸水注焉;…又直达迳黑山北…又迳大别山北以入于江。

汉川,建县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因汉水横穿县境而得名。隋大业末废县为镇,并人汉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县,移治泐山下,因汊水流经县境而改名汊川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属汉阳郡。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改属安州,移治金鼓城(今刘家隔)。宋建德元年(960年)属荆湖北路,以竟陵义水流人县西,更名为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以汉水横贯县境,改名汉川县。元代,汉川属湖广行中书省汉阳府。元至二十二年(1285年),移县治于长城(今仙女山办事处)。明代改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汉川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府。洪武七年(1376年),汉阳府降为州,汉川改隶武昌府。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隶汉阳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北、湖南分治,汉川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阳府。

《清史稿·地理志》:汉川冲,繁。(汉阳)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南:小别,俗名甑山。西南:阳台山,康熙间更名采芝。汉水自沔阳天门来,入汉阳。东:涢水自云梦、应城入,沦河、西河、汊水皆注之,下流至夏口入江,谓之涢口。

《读史方舆纪要》:(汉川)汉安陆县地。梁为梁安郡地。西魏改曰魏安郡,兼置江州。后周置甑山县。建德二年,州废。隋初,郡废,以县属复州。大业末,县废。宝历中,州废,县属鄂州。五代周改属安州。宋初曰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改今名,属汉阳军。熙宁四年,废为镇,属汉阳县。元初,复故。绍兴五年,又废。七年,复置。元因之。

汉川城,明代称长城。汉川县治自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由刘家隔迁至羊蹄山(仙女山)东北麓,长城一名即废,易名汉川城。

据《汉川县志》载,汉川的兴建,始于崇祯九年(1636年),因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攻占刘家隔后向汉川县治所进军,知县孙光祚率军阻于杨子港,为抵抗农民起义军,即修筑汉川城。城内有五条街道、五处墩台、五处窝棚、五处城门。五条街即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欢乐街。每条街有墩台,出口有一城门。东门称云鹤门,西门称福龙门,南门称绣宰门,北门称承德门,西南门称欢乐门,每处城门上均设置城楼。城外有沟濠萦绕,亦称护城河、腰带河,为护城之屏障。以十字街为中心,还有一字街、花园街、集贤巷、普济巷、太史巷、安庆巷、五桂背等几条街巷。

汉川城东临汉水。临河有三个码头,即当码头、官码头、轮船码头,每天有近百只货船停靠在襄河边,经常出现百舸堵河的情况。

汉川城南二十里为系马口(现马口镇),因三国时关羽路经此地系马小憩而得名。有“金马”和“小汉口”的美誉。

系马口西北二十五余里城隍镇,又西南二十五余里至分水镇,南二十里至脉旺镇。脉旺,因地脉旺盛而得名于明朝中叶,又称“脉旺咀”(麦芒咀),为汉川三大古镇之一。

脉旺镇西南四十五里至沔阳州之仙桃镇。

沔 阳

沔阳(今仙桃市),夏、商、周时期为荆州域,春秋、战国属楚,秦隶南郡,汉、晋为云杜、竟陵地。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唐、五代、宋为复州,元改为沔阳府,明为沔阳州。

《清史稿·地理志》:沔阳州,繁,疲,难。(汉阳)府西南三百二十里。明属承天府。顺治间属安陆。乾隆二十八年来属,析州分置文泉县。三十年省入。东南:黄蓬山、乌林矶。大江自监利来,入嘉鱼境。汉水南派自天门来,入汉川境。又南长夏河,一曰夏水,江水支流也。又有襄水,为汉水支流,即沱潜也。自襄河泽口分流,迳监利县入境,右合夏水,东汇于阳名、太白诸湖。西南:漕河,即玉带河,西北通顺、洛江、恩江等河俱自潜水分流入沔,今皆淤。州判驻仙桃镇。锅底湾、沙镇二巡司。有驿。

《读史方舆纪要》:(沔阳州)春秋、战国时楚地。秦为南郡地。汉属江夏郡。后汉因之。晋惠帝时,分属竟陵郡。梁又置沔阳郡。后周兼置复州。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改州曰沔州,寻又改曰沔阳郡。唐武德五年,又为复州。天宝初,改为竟陵郡。乾元初,复故。五代因之。宋仍曰复州。熙宁六年,废属安州。元初,复故。元为复州路,又改为沔阳府。明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玉沙县省入,直隶湖广布政司。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领县一。今属安陆府。

汉水之南,有一条支流,名曰“锦瑞河”。河由老矶头处入口,绕龙华山的延脚南流后而向东,形成“凤颈分流”的两河三岸三角洲的龙华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减缓汉江流速,使水上过往舟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尖刀嘴”,传扬于千里汉江。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驻军防匪。自此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取名曰“仙镇哨”,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命名曰“仙镇公署”,形成统一镇区。后命名为“仙桃镇”。

《沔阳州志》载:“仙桃镇距州六十里,滨襄河(汉水),水陆要冲,人物殷实,与沙湖、新堤为沔阳三大镇。”

相传很久以前,一群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蓦然回首,一方绿洲映入眼帘。不禁下凡,摆摊卖桃,以探民风。购者纷纷,或曰上敬双亲,或曰下慈子女。民风敦厚,可见一斑。仙女感动,乃腾空撒桃。须臾,十里桃林,桃花灼灼,仙桃累累,香飘四方。仙桃之名,由此得来。

另一说是有一老人船远桃子来此出售,买者皆云:“带给小孩吃”,而无一人说是敬孝父母的。因而引起老人大怒,就将桃子掀入水中,于是镇名就叫“掀桃”。

又一说是说卖桃老人乃神仙下凡,劝人行孝,逐改名为“仙桃”。还有一说是,过去此地盛产鲜桃,个大而味美,被人誉为鲜桃,后因“鲜”字笔划多.不便写,故又演作“仙桃”流传下来。

在锦瑞河与汉水相迎时,仙桃镇区被两河分成三岸。一条河是:汉水将仙桃外成南北两岸。北岸衙门街在清代是沔阳州三衙衙署所在地。三衙署原设在州署右面,顺治十四年,(1657年)迂驻于此。其繁盛不减南岸。衙门街,从街前河堤抵螺丝湾,长约一华里,三衙署在仙南老矾头正对岸,东有观音阁、城隍庙,西有春秋阁。从衙署到月湖堤,沿河有店铺.行栈、饮食店、茶馆,旅店。再往西有一小径直抵洞庭庙,此处是过往船只停泊处,故称“避风港”。每当夜幕降临,便见船灯点点,有如繁星映照河滩,别有一番风光。

沔阳地势低洼,水灾频繁,为湖北水患之首,故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谣,沔阳北有汉水,南有长江,像一个小盆,为诸水汇归之地,常遭洪水的侵害。“江堤溃口,大疫,民多死”,是沔阳旧时真实写照。

沔阳州、五乡

沔阳州,五乡,编户—百里。

《湖北通志》:沔阳州,编户四十四里。《明统志》。

一、东曰悦安乡。辖里二十:

曰汉广、曰东北、曰渣潭、曰新升、曰时雍、曰新增、曰马鬃、曰沧浪、曰泗港、曰接阳各一里,曰东二里,曰东三里,曰直一里,曰直三里,曰张一里,曰阳三里,曰阳四里,曰沙一里,曰沙二里,曰沙三里。

二、上南曰咸宁乡。辖里二十三:

曰南薰、曰传上、曰直步、曰既清、曰既平、曰长夏、曰上达路、曰下达路、曰中二里、曰三中里,曰沙口、曰旱潭、曰北四里,曰上直二里、曰下直二里、曰直四里、曰直五里、曰白二里、曰司一里、曰司二里、曰司三里、曰张二里、曰许—里。

三、下南曰永太乡。辖里十五:

曰后峯、曰茅埠、曰恩惠、曰西湖、曰黄篷、曰林湾、曰上平、曰下平、曰小林各一里、曰白一,曰白三,曰许二,曰许三,曰夏一,曰夏二。

四、西曰宝城乡。辖里十七:

曰获福、曰兴仁、曰石板、曰石湖、曰云潭、曰漕河、曰铁柜、曰剅河、曰西范、曰楚宝、曰深江、曰南池各一里,曰剅—,曰剅二,曰剅三,曰剅四,曰马九。

五、北曰拱辰乡。辖里二十五:

曰江北、曰窑头、曰传下、曰乐、曰兴让、曰黄荆、曰利乐、曰下渣、曰仁和、曰纳水各一里,曰马一里,马二里,马三里,马四里,马五里,马六里,马七里,曰马八一,阳二里,阳五里,阳六里,阳七里,阳八里,阳九里。

天 门

沔阳仙桃镇西北入安陆府天门县境,二十五里多祥,二十里麻洋,二十里至彭市镇。

彭市镇在天门南,地临汉江之滨,是江汉平原中部一个较为繁华的小集镇。满载货物的帆船,停泊在从上街头到下衔尾的沿河岸边,多时两三百艘,连接数里,极为壮观。

彭市镇逶迤西北行三十里至岳家口(岳口)。

岳家口,因唐皮日休途经此地留下“行墙约物价,岸柳牵人裙”的诗句得名“约价口”,后岳飞屯兵于此,改称“岳家口”,简称“岳口”。岳家口“上溯襄郢关洛,下通鄂赣湖湘”,自古“行商坐贾之所聚”,市场繁盛,贸易兴隆。河下“估舶衔尾,帆樯林立”;“每天秋成时收棉抱布,四方操奇赢而至者,趾相错也。”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经济繁盛,民风朴实,素有“小汉口”之称。康熙六年(1667),安陆府在岳口建广运南漕仓,设收粮公所。四十八年,天门县丞衙门移置岳口,并驻防水师营。

岳家口有春秋阁山陕会馆,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主体建筑为飞檐斗拱宫殿,设有戏楼、钟鼓楼、凉厅、中殿、正殿、偏殿、走廊、水池、花台等;山门扁镌“千古丈夫”,楹联为当朝状元题字,古相遵劲,异彩夺目。殿阁建筑宏丽,气势雄伟壮观。

天门,古称竟陵,因境内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古为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秦统一中国后,设竟陵县,隶属南郡。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为避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直隶防御州,州治设此。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墓名(景陵)讳,改为天门县,隶属湖北安陆府。

《清史稿·地理志》:天门冲,繁,难。(安陆)府东南二百二十里。明为景陵县,隶沔阳州,属承天府。顺治三年直属今府。雍正四年更名。西北有天门山,汉水北派自潜江西南迳县南,下流合南派,入汉川界。又澨水自京山流入,合杨水、巾水,曰三汊河,一曰汊水。禹贡“过三澨”,即此。至城西分二派,合于城东,北通杨桑湖,东通三台湖,至汉川注于松湖,分流入汉。南岳口市,县丞驻。乾滩镇巡司。有驿。

《读史方舆纪要》:(景陵县)楚竟陵邑。汉置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又光武封刘隆为侯邑。晋亦曰竟陵县,仍属江夏郡。晋末,分置霄城县,属竟陵郡。宋、齐因之。梁封范云为霄城侯,是也。西魏废竟陵入霄城,为竟陵郡治。后周改县曰竟陵。隋初,尝为复州治。唐时,复州治此。五代晋改县曰景陵。宋亦为复州治。端平中,还隶复州。元属沔阳府。

岳家口汉江南是潜江县境。

潜 江

潜江县,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后又改为中兴路,均领有潜江,上隶于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初潜江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嘉靖十年(1531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潜江改属之。清顺治三年(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为湖北、湖南。潜江属湖北省安陆府。

《清史稿·地理志》:潜江难。(安陆)府南二百二十里。汉水自京山来,迳县北,分入天门、沔阳界。东有潜水,一名芦洑河,自汉水别出,南有沱水,自江陵流入,在县西沱埠渊合流,为江、汉会通故道,后淤。东南县河、班湾河、沙口河,皆潜水下流,亦淤。西:夜汊河,上承汉水,旧由大泽口分流,亦谓“策口”。咸丰时改由吴滩溃口,即吴家改口。西南高家场巡司,有驿。

《读史方舆纪要》:(潜江县)汉竟陵县地。唐大中间,置征科巡院于白镇。宋初,亦曰安远镇。乾德二年,升为潜江县,属江陵府。后因之。明嘉靖十年,改今属。

入潜江境,西北二十里至张集港镇。

张集港,唐以前属竞陵(天门),宋乾德年间划为潜江,据清康熙三十年《潜江县志》载:张集港在唐代巳形成集镇,到明末清初已是“东连汉浦,西接郧襄,南通荆监,北达景河,舟揖停桡之区,车马歇息之地.学士大夫、农二商贾、罔不络绎”的水陆要衢。张集港有山西、陕西商人建立的山陕会馆,是张集港镇的第一个会馆。

张集港南行十五里,南岸为兴隆镇(现潜江泽口),又西北二十五里泗港,西行二十里至长脑渊(现高石碑镇);北三十里多宝湾,西十里入荆门州境。又西十里新城镇,再西十里至沙洋镇。

沙 洋

沙洋,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周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西建权国,在马良筑权城。在汉代名汉津渡,是汉江水运的重要港口,南北朝西魏恭帝设绿麻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更名为章山县,唐尉迟恭在汉津口的琼台山修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

《读史方舆纪要》:沙洋镇,(荆门)州东南百四十里。亦曰新城镇。宋末,吕文焕将边居谊筑新城于此,因名。今有巡司戍守。

康熙年间,安陆府同知衙门,荆门州州同衙门,新城镇巡检司,纷纷迁来沙洋;荆门全州粮仓也全部转移设于此(分设州、沙、后三仓)。凉台山以南,何家明、金公提以东,关庙堤以北的大片沙滩上,居民逐年增加。上通琼台山下的正街,下连茶庵,形成一条近三里的繁华商业街区。上段称上河街,下段称下河街。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在湖北等省的各重要水陆道口设立关卡,征收货物过境税。在水路的称为过境水厘及搬运落地捐,又称厘金。征收机构名曰厘金局。沙洋厘金局在同年建立。设局建卡之后,凡汉江中游往来船只必须在此停泊,交纳厘金后方可放行。在沙洋码头直接出口的贷物,更不能例外。本来很多船只特别是上游驶来的船只,到沙洋后.无论是装货卸货,还是过境暂停添购给养,修整船只,都必须在沙洋停泊。厘金局设立之后,港口停船就更多了。上自闸口,下至关庙,汉江边上帆船密集,桅杆林立,摆成七、八里路的一字长蛇阵,经常停船两三千条之多。

外地驻沙洋会馆修建于明末清初。在正街及相邻的向阳门街之间,可容纳千人居住。有民谣说:“会馆门对着京山县,向阳门往内瞧,招牌挂得多热闹”。

钟 祥

自沙洋镇逆汉江行,东岸即安陆府钟祥县境。西北行六十里至钟祥县旧口镇。

旧口,钟祥市四大名镇之一。春秋末名成旧,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伍子胥去楚,楚昭王逃奔随国是从成旧过的河。《左传·定公》:“楚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旧”。即此。明代设旧口驿。《读史方舆纪要》:“旧口驿,以旧水而名也。”清称旧口镇,设水利同知及千总。

旧口镇有“山陕会馆”。会馆由关帝行宫、财神殿、聚财厅、议事堂、厨房、宿舍、戏楼、亭子等建筑组成,占地四十多亩的,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会馆修建历经了十年时间。

会馆座西朝东,正门在东,南北各有一扇大门。正门进去,跨过石桥登上八级台阶,是一堵屏风高墙。高墙上石刻、石雕工整,典雅气派。雕龙画凤,各种造型栩栩如生。屏风高墙有三洞圆门。穿门而过,是宽敞的石板庭院,周围各种建筑井然有序,高大雄伟。两座亭子为重檐,四角高挑,铜铃高悬,清风徐来,叮当作响。亭子的阁楼窗棂上有许多木雕,主要是“三国”和“水浒”故事。会馆的东大门左侧有一座戏楼,每年的元宵、端午、中秋、三月三、九月九等了日,这里好戏连台,热闹非凡。旧口镇以会馆为中心构成了繁华的商业区,每天从早到晚,行商坐贾南来北往,顾客挑夫络绎不绝。

旧口镇西北七十五里至塘港,东行转北三十五里,经钟祥县治郢中镇。

《读史方舆纪要》载:塘港关(安陆)府南三十五里。

钟祥,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别邑,名郊郢、郢中,三国吴称石城戌;晋元康九年(299)置竟陵郡,治石城。南朝刘宋泰始六年(470),改石城县称苌寿县。西魏大统十七年(551),改苌寿县为长寿县,同年置郢州,治长寿。隋唐宋因之。元升郢州为安陆府,仍治长寿。明洪武九年(1376)四月,降安陆府为安陆州,废长寿县并入安陆州;明嘉靖十年(1531年),御置承天府,是当时全国三大直辖府(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今南京、承天府——今钟祥)之一,盛极一时。因嘉靖皇帝出生于此,故赐名钟祥,取“祥瑞钟聚”之意。嘉靖十八年(1539),设兴都留守司,故钟祥又有兴都之称。清顺治二年(1645),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仍治钟祥。

《清史稿·地理志》:钟祥,繁,疲,难。倚。城南:樠木山。东北:纯德。北:九华。西北:马鞍。西:汉水自宜城来,入荆门州。又东聊屈山,臼水出,即左传所谓成臼。东北:黄仙洞山,敖水出,下流曰直河。西南权水、北丰乐河,皆入于汉。丰乐有驿,设巡司。又丽阳驿,乾隆三十二年自荆门州割隶,移仙居口巡司于此。又石城、郢东二驿。石牌镇,县丞驻。

《读史方舆纪要》:钟祥县,附郭。汉竟陵县地,属江夏郡。晋置石城戍,寻为竟陵郡治。刘宋泰始六年,置苌寿县。齐因之。西魏改曰长寿。周改置石城郡,仍治此。隋为郢州治。唐初因之。贞观初,废郢州,县属若阝州。八年,又属温州。十七年,仍属郢州,后又为州治。宋以后因之。明初省。嘉靖十年,复置今县。

郢中镇西北二十五里龚家集;又北六十五里至丰乐河镇。

丰乐河镇在明代就设有“津渡”,并派有管理渡口官吏。还没有“驿站”,派有驿丞负接待过往官员之责。又为明兴王驻跸之地,设有“皇王庄”。清代,丰乐河紧靠汉江东岸,水陆交通便利,市场繁荣,商贾云集。为鄂中南北交通要道,又是汉江中游的重要码头之一。

《读史方舆纪要》载:丰乐水,(安陆)府北九十里。源出大洪山,流经盘石岭,南入汉江。溉田甚广,岁赖以丰,因名。《志》云:丰乐河,为郡城津渡要口,常议设兵巡戍。嘉靖十八年,车驾南巡以及回銮,皆驻于此。(根据韩小雄《茗香万里》节选整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