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乡村振兴,重在塑形,要在铸魂。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人才不多、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和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加强农村文明培育,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思想政治保证
开展宣传教育和文明培育,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形成崇尚文明、互助友爱、和睦友善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一是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用“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语言,通俗易懂地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的对象化分众化宣传宣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群众听得明白又记得清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武装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指导乡村振兴实践、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规民约、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到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正确引导农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信念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成效。
三是深入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办道德讲堂、制作宣传栏、开展文艺活动等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让主旋律、正能量充盈网络和现实空间。
加强农村文明实践,为乡村振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通过文明实践平台有效组织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不断提升文明实践为乡村群众服务的能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一是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集理论宣讲、思想文化、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服务平台,并结合地方实际将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阵地延伸到农户家中、农村小广场、文化大院、田间地头,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二是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实践常态化开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坚持项目带动、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不断培育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通过搭建“爱心超市”“红分超市”等,用积分兑换物品,积极探索志愿者激励回馈机制,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遍地开花。
三是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专项治理,形成风清气正的文明乡风。针对当前一些农村存在的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陋习,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倡导守望相助、以和为贵的行为规范,弘扬孝老爱亲、耕读传家的道德风尚,营造崇尚节俭、不慕虚荣的社会氛围,涵育农村新风新貌。
加强农村文明创建,为乡村振兴提供丰润道德滋养
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家家争当“星级户”、人人都是“追星族”的良好社会氛围,让道德教化转为乡村振兴的丰厚滋养。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举行文明评选和先进表彰、树立文明典型和道德模范、打造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等,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感染人、塑造人,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乡村正能量,不断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持续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通过城市文明单位与经济相对薄弱的乡村结对帮扶,有效促进农村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创建的常态化、制度化和长效化。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以及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推选等活动,使更多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三是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认领创建活动。通过有序推进星级文明户创建从“评选制”向“认领制”转变,大大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好婆婆”“好媳妇”评比、“身边好人”“绿色家庭”评选等活动,以文明创建带动提升群众道德水平和生活品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整合文化惠民活动和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带不走”的农村文化人才,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热心参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和浓厚文化氛围。
一是保护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保护、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挖掘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二是培育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乡村文化供给能力。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大量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和文化热心人,协助培训农村本土文化人才和文化能人,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待遇,打造一支“管得好、用得上、永不走”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三是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项目纳入新农村建设大盘子统筹安排、一体化落实,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村史馆、乡村文化大院等,完善农村文化设施,进一步激发农村公共文化活力。
【作者:唐金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本文为省委宣传部大调研重点课题“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