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依托光伏、半导体、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建立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机制,大力开展招才引智,以人才助推产业发展提质,形成产业和人才双向成就、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2022年,滁州市“115”产业创新团队、“特支计划”获评数全省“双第一”,“千企百校”大学生云招引荣获全国“百佳案例奖”,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相关资料图)

引育并举,增强人才汇聚动能

近日,在位于滁州市全椒县的安徽博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总经理宋福全博士正带领研发人员进行三甲基铝延伸产品的技术攻关。

“短短几年,我们陆续研发上马甲基铝氧烷和前驱体材料项目,可广泛用于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半导体照明、光伏等领域,有的实现了进口替代。”宋福全告诉记者,2016年,他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滁州,政府在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帮扶,仅科研、人才、项目等奖补资金就有近2000万元,解决了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

宋福全还被评为第七批“省特支计划创业领军人才”、省第六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并组建了研发团队,拥有多项授权专利。

滁州市强化顶层设计,将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推动全市上下形成“围绕产业抓人才,抓好人才促产业”的广泛共识。

该市坚持一体规划、一体部署、一体评估,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紧扣全市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统筹推进“十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聚才汇智“五星”工程,推动人才工作深度嵌入滁州产业发展战略。

滁州市围绕产业链配置人才链,首创发布“高精尖缺”人才“四海招贤”榜,先后引进23名高层次人才,集聚产业英才400多人,累计集聚院士助滁45人。同时,聚焦“八大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开展“校地合作”、大学生“千企百校”系列招聘活动,2022年以来,靶向引进大学生1.6万多人、技术技能人才8万多人,帮助企业招工引才10.55万人,并实施“制造匠心”培育行动,在高校开设“光伏班”“苏滁班”等“冠名班”“定制班”,新培训专技人才2.5万人,高技能人才近5000人。此外,该市还实施“新滁商”培育工程,开设“滁商大讲堂”“滁商云讲堂”,每年培训6000余名企业经管人才。

创新载体,提升产才融合效能

智能家电产业是滁州市优势主导产业之一,由安徽康佳电子牵头建立的琅琊谷工业互联网平台已上线,目前有238家企业入驻。

“我们将在平台上构建开发者生态和云端专家库,把产业链上的各层次人才都汇聚到这个平台上来,为区域中小企业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以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技术消除制造企业‘数字鸿沟’,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安徽康佳电子产业政策研究室主任吴飞对记者说。

为拓宽创新人才的集聚通道,形成人才和产业双向促进的良好效应,位于滁州市的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依托中家智锐、中认倍佳等企业,组建家电设计、智能检测、制造业创新等一系列公共创新平台,建成30个专业实验室,覆盖冰箱、空调、小家电等多个种类,服务800余家客户。中家智锐还获批“安徽省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

滁州市坚持运用平台思维引才聚才,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让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

该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城市,推荐申报产业化基地27家,获批国家、省级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孵化平台52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同时,推进与南京、上海杨浦区、长三角人才联盟城市合作交流,深化政校院企协同创新,成立中国光伏材料研究中心、安徽省半导体与智能传感产业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省级研发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海智基地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此外,滁州市成功举办“智汇滁州·会客虹桥”人才活动,连续3年发布“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170多项,榜金近6亿元,吸引境内外300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滁洽谈合作。该市主动对接高校院所,首聘10家高校新时代“人才强市合伙人”,实施大院大所合作项目65个,同时开展“校企双聘”,遴选53名在校博士到企担任“科技副总”,21名企业高层次人才挂任在滁高校产业教授。

优化环境,激发人才发展潜能

2020年成立的滁州釉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其研发团队通过生物组装仿生技术构建牙齿自愈合修复机制,在科研方面取得新突破。

“生物医药类的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具有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政府先后给予了房租减免、住房配套、经费补贴以及人才和研发项目申报等多项扶持政策,让企业能够安心发展。”滁州釉美公司首席科学家杨鹏说。其团队先后入选来安县第二批“新苗计划”产业创新团队、滁州市第四批“113”产业创新团队,成功申报了安徽省第十五批“115”产业创新团队,为公司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滁州市聚焦打造“亭满意”亲商敬才环境,优化产才融合政策体系,打造“滁周到”服务品牌,以一流环境聚才兴产。

该市创新“以薪定才”“按薪补才”市场化人才评价方式,迭代升级以“支持用人主体引才育才、支持高能级平台建设、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等为导向的人才政策,市、县两级均成立人才发展促进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专窗,开发人才服务网,制发“亭城英才卡”,集成11项专属服务,实现“一码享受、一卡通办”。

滁州市已累计建成园区人才公寓近2万套,积极引进沪苏浙教育医疗资源,建立分校、医联体15家;设立2.5亿元“天使投”基金、5000万元“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开发“人才担”、大学生“乐创滁州”贷,实现服务“零距离”、成长“零门槛”。

该市还通过表彰奖励,树立重商爱才鲜明导向,设立企业“首席服务员”“助创专员”,坚持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开展“新春访万企”“我为人才办实事”等活动,市县两级近几年走访企业3.2万家,协调解决各类诉求1.3万个。(记者 罗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