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日,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建设厅联合印发《浙江省加氢站发展规划》。《规划》期限为2023-2025年,展望至2030年。

目前,宁波、嘉兴、绍兴、金华、衢州等地已在公交、物流、重型卡车、环卫等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截至2022年底,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200辆以上。

加氢站是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氢气的基础设施。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计建成加氢站22座,嘉兴8座、宁波4座、杭州3座,金华、台州各2座,绍兴、湖州、舟山各1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市域、城区100公里辐射半径的加氢网络,建设加氢站50座以上、日加氢能力35.5吨以上。

展望2030年,基本建成市域、城区50公里辐射半径的加氢网络,推动加氢站建设和氢能产业协同发展。

加氢网络如何布局?一起了解。

依托“环杭州湾”“义甬舟”氢走廊,打造“一核、两区”加氢网络空间布局,形成覆盖全省的城乡、高速公路、国省道、水路港口、主要产业园区的加氢网络。

站点空间布局图(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环杭州湾氢能产业核心城市群

依托嘉兴港区和平湖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就近布局氢气提纯、储运、加注设施,构建串联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环杭州湾节点城市的加氢网络。

到2025年,建设环杭州湾氢能产业核心城市群加氢站26座以上、日加氢能力合计19吨以上。到2030年,进一步拓展加氢应用场景,发展海河联运集装箱船用加氢站。

义甬舟氢能产业联动发展区

依托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强化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构建覆盖金华、宁波、舟山等节点城市的加氢网络。

到2025年,建设义甬舟氢能产业联动发展区加氢站17座以上、日加氢能力合计13吨以上;建设舟山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推进义乌—宁波舟山港等物流运输通道重型卡车氢能应用。到2030年,加氢技术取得突破,探索“风光氢储加”一体化加氢模式,建设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加氢站。

浙西南氢能产业培育区

综合考虑国省道交通流量、场地条件,推动现有综合供能服务站改造提升,形成宁波、舟山氢源辐射台州,衢州氢源辐射丽水的加氢网络。

到2025年,建设浙西南氢能产业培育区加氢站7座以上、日加氢能力合计3.5吨以上,在温州、丽水等地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到2030年,氢源保障逐渐增强,加快陆地、港口、水上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氢源保障、推进加氢站建设、强化储运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多项重点任务↓↓

加强氢源保障

拓展氢源供应渠道。以工业副产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为主要氢源,形成多元化氢源保障供应体系。

提高供氢质量。建立氢气来源溯源机制,严格车用加氢站加注要求。建立供氢质量在线监测管控体系,实时监控氢气的温度、压力、流量等状态。

推动制氢技术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等技术发展和应用。在核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探索高温气冷堆制氢技术研发应用。推动深远海风电现场制氢及海上加氢技术发展。

推进加氢站建设

加快现有场址改造提升。在满足安全距离要求基础上,发挥现有场址布点均匀优势,鼓励充分利用现有加油(气)、充电以及综合供能服务站等场址实施加氢站改扩建工程,推动油氢、气氢、电氢、油气电氢等合建共建发展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自有厂区闲置用地开展加氢站建设。

推动加氢模式创新。依托氢能公交示范线、固定旅游专线,就近布局加氢站。发展“风光氢储加”一体化等加氢新模式,探索在LNG接收中心就近布局天然气重整制氢加氢示范站,探索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布局“绿氢”示范站。

强化储运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提升储氢能力。重点发展车载高压储氢和加氢站储氢装备和技术。推进大容量高安全液氢存储罐及相关设施建设,鼓励低温液态、有机液态、合金固态储运示范,逐步提升氢气储存运输能力。

完善氢能输送体系。积极开展输氢管道建设,推动宁波舟山港区、嘉兴港区、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氢气输运管道建设试点。

此外,《规划》还提出,将构建运营支撑体系,鼓励现有加油、加气、充电以及综合供能服务站投资运营主体完善加氢业务。建设加氢数智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关键技术领域,加快技术落地和成果转化。

安全与环境保护方面,《规划》提出,加强氢气泄漏监测报警及其设置场所的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和管理,建立加氢站经营单位运行、维护、检验、监控、故障等事项档案。加强加氢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落实环境管理要求,实施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措施。

支持政策方面,《规划》提出,市县统筹中央和省级既有财政政策和专项资金,建立完善氢能开发利用财政政策,扶持加氢站建设,研究制定氢燃料电池及加氢站成本疏导机制。发挥省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多层次投入体系,鼓励利用社会资本设立加氢站发展专项基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