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王可 李浛芃


【资料图】

这两天,气温高企,姑苏区平江街道北园新村内,干净整洁,人来人往,一位戴着头盔、身着制服的安保人员正在路面巡查。平日里,安保人员还会协助社区清理楼道杂物、清除城市“牛皮癣”,维护小区环境卫生。“最近,眼看着‘家园’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住得也越来越舒心。”北园新村居民范国健高兴地说。

一系列举措,让北园新村这个无物业小区环境有了显著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随之攀升,这是近期姑苏区启动古城区“物业城市”试点工程(一期)带来的可喜变化,该工程将为古城区域内(14.2平方公里)约1200个无物业住宅区域、2100幢单元楼2.7万户居民提供基础物业服务,并为33.1万平方米区管绿地和无主绿地提供管养服务。

古城区域试点推行“物业城市”模式

古城区域面积虽仅占整个姑苏区面积的17.1% ,却集中了全区过半的“三无住区”,由此衍生了大量城市管理“墙角”类问题,影响城市形象。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有责任、有义务去探索高效便捷、可复制、可推广的古城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为此,姑苏区尝试在古城内整体推行“物业城市”模式,依托国有物业企业平台,以提高物业覆盖率为切入点,统筹整合各项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及载体资源,推动古城“大物业”一体化管理,真正让居民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推动古城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西四亩田31号是典型的无物业小区,也是此次“物业城市”试点工程(一期)辐射的其中一个小区。自打小区有了物业“管事人”,结合小区居民对于绿化、休闲、社交等方面的需求,物业部门分层分类、逐项落实,通过修缮地面、增加停车位、加强日常巡逻等,实现小区物业服务“从无到有”、服务标准“从有到优”的转变。

让百姓的幸福感实现“旧地升温”

今年以来,姑苏区住建委迈开探索古城“物业城市”一体化管理运营的脚步,努力在城市建设、社区治理、跨界物业等领域实现突破。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集团旗下的苏州鼎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环境改善、服务提升、机制建立、群众满意”为目标,持续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在“物业城市”项目试点区域内,姑苏区住建委联合相关物业单位,着力破解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周边环境较差、管理真空和脱节的难点痛点问题,将管理触角延伸至区域内的每个角落、每户居民,通过开展清理楼道杂物、清洗公共区域、养护绿地等服务,让百姓的幸福感实现“旧地升温”。

截至目前,该试点项目累计派出保洁、保安约700人次,清理约300吨垃圾,修剪绿化约3000平方米,补植更新绿化色块约5100平方米……一个个“急难愁盼”陆续迎刃而解。

“数字赋能”提升管理效率

数字赋能是促进社区治理和便民服务的有效途径。姑苏区还依托一体化信息智慧平台后台管理和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

姑苏区投入和开发“数字驾驶舱”,通过三维实景建模、地理信息采集、报事信息联网、物联数据分析等方式,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跟踪的功能,未来还计划开放接口接入城市服务类、公共秩序类等板块,并聚焦居民需求积极研发“智慧居民”App。

城市空间载体,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面子”;基层管理运营,是考验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精细度的“里子”。姑苏区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物业城市”模式的打造,顺应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是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现实需要,“‘物业城市’模式的创新价值在于把城市看作一个‘大物业’,将物业管理的系统性思维和流程管理能力融入基层治理服务,构建新型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