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苏报讯(驻昆山记者 占长孙)“种田不再望天收,农民不再是低知识含量的职业,今后这片田埂上将‘走’出一批批硕士研究生。”昨天,在昆山市巴城镇农地股份专业合作联社高标准粮油基地,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史平告诉记者。日前,以巴城镇农地股份合作联社为主要基地的“昆山水稻科技小院”晋升“国字号”,让史平对科技农业的发展信心更足。

巴城镇农地股份专业合作联社区域面积5556亩,以巴城镇高标准粮油基地为依托,采取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模式统一经营,曾入选“2021年度全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目前,基地田块已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成框”的高标准农田格局,并建有高标准农机库、智能化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等完善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成为昆山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数字农业的“试验田”。

多年来,“昆山水稻科技小院”针对优良食味稻米全产业链,持续对接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高标准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五新”工程试验示范,形成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从烘干储藏到加工包装全程不落地体系,确保每一粒大米全程可溯源,全域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

“昆山水稻科技小院”还建成稻米文化展厅,建立昆山市新型职业农民“田间学校”,年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0余场次、1000余人次。“‘科技小院’在培养有理想情怀、有农业科技本领、能服务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同时,将及时为昆山水稻种植和研究输送急需的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实现科研院所与地方共赢。”昆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链接

“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由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联合支持建设,以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为目标,是农业硕士培养模式的重要改革。“昆山水稻科技小院”将依托南京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豆科绿肥育种岗位科学家团队等技术资源,推动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让硕士课堂直通田野阡陌,引导研究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推进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属地转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