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函

前天,一名年轻男子运动后突发心梗,在医院手术时心脏骤停12次,命悬一线,好在医生一次次除颤、复苏、再除颤,才及时打通闭塞的血管,将他从死亡线上救回。医生提醒,天气降温后,心血管疾病也进入高发期,最近苏州九龙医院每天都有急诊冠脉手术的病人,呼吁高危人群引起警惕。

“电风暴”来势汹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2次除颤跑赢死神

34岁的李先生身高一米七左右,体重七十八公斤,前天傍晚6时许,他和朋友刚打羽毛球不久,就出现胸闷胸疼、大汗淋漓,刚开始他还以为自己是劳累过度,谁知休息了一会儿,症状仍没有明显缓解,于是前往苏州九龙医院就诊。

检查显示,李先生心跳过缓、血压过低,已经濒临休克,急查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右室心梗,医院立即为他开辟绿色通道,送往介入导管室,此时心内科专家刘广安团队已经提早做好手术准备。

随后,心内科冠脉造影显示,李先生的右冠状动脉近端完全闭塞,需尽快手术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然而就当医生预置了临时起搏器,准备进行支架手术时,李先生突然出现连续室颤。

病房里刺耳的仪器提示声让医护人员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经过多次心肺复苏、两次电击除颤,李先生心率刚刚稳定,又再次发生室颤,陷入昏迷。除颤、复苏、再除颤……20分钟内,医护人员总共连续实施12次除颤,李先生心跳终于恢复了正常。此时,刘广安结合抗栓治疗,迅速在李先生病变处置入了一根支架,完成冠脉血运重建,仅用1分钟,就将被堵塞的血管成功开通,李先生这才转危为安。

“李先生这种多次发生室颤的情况,临床上就称为心脏‘电风暴’,这类患者抢救尤为困难。”刘广安回忆起当时的救治过程,依然感到心有余悸,他说,室颤就是致死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致命的并发症,它来势汹汹,常常没有征兆突然发作,主要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很高。

年纪轻轻、身材壮硕为啥会突发心梗?刘广安解释,李先生有高血压病史,但是从来没有服药控制,可能当时血压波动,再加上剧烈运动,引起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心梗发作。此外,运动时动作过于剧烈,也可能刺激血管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出现冠脉堵塞而发生急性心梗。

“感谢医生没有放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没在医院,后果简直不敢想象。”昨天,病情平稳的李先生说起这次意外,言语间充满感激。

秋冬季降温格外危险

年轻人也别掉以轻心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秋冬季,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最近气温骤降,对不少有心脑血管病史或生活习惯不健康的人群更是“雪上加霜”。刘广安解释,低温加上室内外气温波动幅度较大,会让靠近体表、四肢的血管收缩,回到心脏的血液增多,导致心脏负担增加,血压升高,发生心梗、卒中的风险增高。最近一周,苏州九龙医院每天都有心梗患者接受手术抢救。

“近年来在接诊中发现,心梗有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或吸烟、作息不规律等都是危险诱因。”刘广安表示,医学上通常把45岁以前发生的心梗定义为早发冠心病,年轻人也需引起警惕,秋冬温度过低时避免室外锻炼,运动前提前做好保暖及热身,老年人可以在中午相对暖和的时候外出锻炼。  据介绍,急性心梗的典型症状是剧烈胸闷、胸痛、乏力、心慌,另外,还有一部分心梗猝死前兆表现为腹部疼痛、颈部或背部的不适感,极易被忽视。“急性心梗抢救的黄金时间仅有4分钟至6分钟,否则会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刘广安提醒,年轻人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健康饮食。有危险因素或家族史的患者,平时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重要指标,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一旦持续出现胸部憋闷、疼痛等持续超过20分钟仍未缓解,需高度怀疑心梗,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到就近医院胸痛中心进行快速诊断和治疗。

相关链接

遇到心梗患者时该如何进行救助?

第一步:先拨打急救电话120,简要说明情况和所处的位置。

第二步:施救者两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5-6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第三步:将患者下颌抬起,头部后仰,开通气道。每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有条件则配合使用AED。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