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以“育繁推”一体化推进种业振兴,“千村美居”结合“五治融合”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升级赋能行动——

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江南沃土”

□苏报记者 陆晓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化玻璃温室控制室,一个鲜亮的LED大屏映入眼帘。“后台系统通过13种传感器来监控温室内的环境参数,远程控制室内6种以上自动化机电设备,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工作人员介绍。据测算,智能环控系统的运用,使劳动用工节约30%以上,生产效益提升10%以上。

江南福地常熟,拥有苏州市最大的农村版图,近年来,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内涵,扎实推进各项三农工作。

全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模式,加快种业振兴;巩固“千村美居”工作成效,发挥“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护中的重要作用,致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长治久洁;大力实施“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升级赋能行动,加速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常熟,正全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江南沃土”。

种业振兴筑牢现代农业新优势

在常熟,种业发展的新故事不断呈现。

9月20日,在碧溪街道滨江农业科技园区,常熟首个自主知识产权蔬菜西兰花新品“和秀”开始秋播秋种。这是常熟市种子管理站与省市科研院经过多年合作研究,成功选育出的适应性强、耐高温散球、株型紧凑、抗逆性好的中早熟青花菜新品种,于2021年6月成功获得农业农村部“和秀”植物新品种权,目前已示范推广种植2000多亩。

同样是在9月,由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BT型三系粳稻不育系“常12187A”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为农科所三系不育系亲本资源的储备又增加了新的成员,为今后农科所杂交粳稻新组合的选育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常熟市依托常熟农科所、常熟市种业公司、农业科技园区三大平台,不断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良种服务能力。

常熟农科所,是全省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农科所之一,在优质单季晚粳稻与三系杂交粳稻选育领域处于国内领先、省内一流水平。以水稻育种专家端木银熙为首的团队,先后育成“太湖粳系列”“常优系列”等共计38个水稻新品种,累计在8个省(市)推广应用面积达7100多万亩,增产粮食20.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约30亿元。

今年上半年,常熟种业公司取得了常熟首张、苏州第二张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公司紧密与合作社、种田大户的联系,带动实现经营收入超8亿元,大户人均收入超10万元。在其推动下,虞盛合作社连续两年位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省前十,常熟获得“常熟大米”“董浜黄金小玉米”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5个,农业品牌目录品牌数量6个。

常熟还依托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国家级、省级、苏州市级农业科技园区,以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为基础,积极打造现代种业转型升级示范园。与南农大、省农科院等院校开展合作共建,推动天狼月季、淡水龙虾等种质资源开发为技术核心的市场化主体不断涌现,形成了以农科所水稻育种为核心、以地方种质资源开发保护为衍生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千村美居”绣出美丽乡村新蓝图

走进辛庄镇桃园村沧泾外里浜宅基,鲜花簇簇、流水潺潺,主题墙绘点缀各处,小游园议事亭里村民悠闲唠家常。十年前的桃园村是另一番景象:沧泾河里杂草生,污水满河鱼不生,高低不平路难走,垃圾满地起灰尘。

2019年起,常熟启动“千村美居”工程,实施全域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桃园村“千村美居”工程快速全面铺开,当年就实现了整村覆盖,获评“苏州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桃园村还通过自愿报名,选用了一批有一技之长、热心村务的村民,组建“宅基管家”队伍,负责村庄保洁、河道保洁、设施维护等,并按“每天一次网格巡查、每周一次问题回顾、每月一次积分管理、每年一次考核评选”的方式,凝聚起“自家环境我负责、宅基环境我有责”的行动共识。

“千村美居”工程以村(组)为单位,统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量土地盘活、美丽河湖建设、农房翻建、乡村治理等工作。目前,常熟累计建成“千村美居”村(组)3200多个,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

“千村美居”工程连续两年获评“苏州十大民心工程”,常熟市还从中择优培育指导,推动特色康居乡村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统筹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和“两湖两线”跨域示范区。累计建成省特色田园乡村8个,苏州市特色精品乡村11个,苏州特色康居乡村1100个,苏州特色康居示范区6个。

今年,为进一步巩固“千村美居”工作成效,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常熟市探索构建“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以“先锋领治、村民自治、履约法治、乡风德治、数字智治”为抓手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机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长效管护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确立群众在长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群众参与自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新模式。

“智慧三农”彰显农业农村现代化新优势

在古里镇坞坵村,探索“数字+水稻”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利用无人农机、水肥灌溉及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等手段,切实提升了生产效率、品牌质量及亩均产出。种养结合土地的亩均收益可达6000元,羊肚菌亩均收益超2.5万元。去年,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192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

而在董浜镇智林村,依托“数字董浜”一网统管平台探索打造的智慧农业“董浜场景”,智林村绿色蔬菜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更多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

“气象、虫害、水质等情况一屏统览,智慧育苗系统、灌溉远程监控系统、数字园区系统一键操控……”示范基地建设有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服务系统,三维实景呈现技术、基础信息地理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基础信息采集、节水灌溉、土壤墒情远程监测预警、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质量追溯等业务的全程智能化管理。

常熟市是农业农村部“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省委网信办“首批江苏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自2017年启动实施“智慧三农”项目以来,着力推动“互联网+”融入农业全链条,充分依托智慧常熟建设,分阶段抓好实施推进。

常熟开创性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框架,夯实数据资源,对常熟全市涉农地块进行单元划分,精准到田埂,累计划分34.17万个地块,涉及面积79.35万亩。将面积、土地利用规划及现状、经营主体、种植养殖等基础数据赋予“地块”并持续更新,逐步实现“地、物、人、事”多维统一管理。当前,基本完成常熟全市涉农空间数据资源采集维护,逐步应用于“两区”划定、苏州市“四个百万亩”、水环境质量提升、第三次全市国土调查、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等工作。

在常熟,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重要环节,数字化变革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常熟正积极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