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猫所”里的猫笼。实习生 周琳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哥在“托猫所”照顾猫。实习生 周琳摄

有人看了直播后赶来探望,还有人把猫送上网约车再打来电话——

4个“猫爸爸”和他们的“托猫所”

本报记者 叶永春 实习生 周琳

四个“猫爸爸”,年龄大的35岁,小的26岁,各有工作和家庭,却因猫走到了一起。他们租来一间屋子,买来猫舍、猫粮、猫爬架、猫抓板,甚至还有猫跑步机,只为给弃猫一个临时的住处,再帮它们找个安稳的家。

有一天,他们登录网络直播平台,直播了“托猫所”里的弃猫们……于是,“猫爸爸”们的乐与愁也紧跟着来了。

四个男人当起了“猫爸爸”

猫的临时住所,位于相城区一小区内一幢居民楼的三楼。走进屋内,所见俨然是个“托猫所”——成排的猫笼整齐码放,整包的猫粮堆到半人多高,桌上有烘干箱,地上有猫爬架,屋内不管哪个角落,都是猫。

不过,屋内布局看似随意,实际上大有文章。“这样方便分开喂养,是为了防止猫之间传染疾病。刚救助回来的流浪猫一般会有猫癣等问题,需要暂时放在客厅的笼子里单独养,等它们恢复健康后就可以自由活动了。”“猫爸爸”李哥对布局作了说明。

除了李哥,“猫爸爸”还有老吴、老徐和小杨,而最初共有7个人,3人因故陆续退出了,不过彼此依然保持着联系,有时还凑到一起撸猫。“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原本素不相识,都是因为爱猫而结缘。比如我们中有的就是因为在一个地方喂流浪猫而认识的。”因猫结缘,他们又因猫走到一起,并有了共同的想法,“我们都喜欢猫,都爱养猫,最初收留了20来只猫。后来有朋友建议开个直播,在网络上分享养猫日常,我们就组了团,也能让猫有个‘大家庭’。”

直播始于今年1月,很快吸引了更多爱猫人士,与此同时,“求收养”和“求领养”的信息源源不断涌入直播平台。于是,“猫爸爸”们租了间房,专门用于收留那些被弃养的猫。

直播之后“猫口”激增

直播以后,“猫爸爸”们收到了来自各地的支持和鼓励,但也面临着压力。他们没料到,“求领养”的声音会远远大于“求收养”,特别是暑假和过年之前,弃猫数量都会大幅增加。无奈,接到粉丝提供的线索后,他们前往各个小区,把弃养的猫领回住所,居然还有猫自己坐车来到“托猫所”。

“比如那只猫就是坐网约车来的,它原来的主人叫了个车把它送到我们楼下,然后打电话让我们下楼接,从始至终我们都没和原主人见过面。还有这只叫‘凉飕飕’的猫,原本是‘上海户口’,有2个上海的小姐姐来这儿领养猫,结果把在上海流浪的它给我们带了过来,它就成了‘苏州户口’。”对“托猫所”里猫的来历,李哥都能说出个大概。就这样,不断外出收养和接收送上门的弃猫,“托猫所”里的猫最多时达到了102只。

“猫口”激增,“猫爸爸”无论是在金钱还是在精力上都倍感压力。“我们本就是个人行为,所有的花销都是AA制,但主要问题还是时间和精力,我们都有工作,只能工作之余轮流照顾它们,但一下子要照顾那么多猫,还是有些吃力。”一番商量之后,“猫爸爸”将直播间的主题由“猫咪日常”改成了“免费领养”。

如今在直播间里,4人如数家珍般介绍着出现在画面中的每只猫,期望着为它们寻一个好人家。“托猫所”里的“猫口”,这才有所回落。李哥算了算,到目前为止,“托猫所”里被领养的猫已有100多只了。

“托猫所”还能开多久

看了直播前往“托猫所”的,并非都是为了领养猫。“通过直播,很多粉丝成了我们的朋友,周末的时候,他们会来这里,最多的时候一次来十几个人,可热闹了。不过人太多的话,邻居会不高兴,所以我们会限制来访的人数。”众多粉丝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成了“猫爸爸”继续支撑“托猫所”的最大动力。

如今,在“托猫所”里,由“猫爸爸”们照顾着的弃猫还有60多只,它们无论何种品种,无论健康与否,均受到同等待遇。喂猫粮,铲猫砂,给小猫洗澡、剃毛、顺毛,为猫驱虫、擦鼻涕、滴眼药水……轮到值班的李哥,每个动作都十分娴熟,“照顾得久了,便什么都会一些了。”

有些猫因病或因残而被弃养,比如今年8月救助回来的一只布偶猫,只有几个月大,不幸脊椎断裂,大小便失禁,还没了尾巴,就受到了“猫爸爸”的重点监护。“它们很难被人领养了,但我会一直养着。”李哥说。

“托猫所”能开多久?李哥说他们没想过。目前家人支持,没人反对,他们还会继续收留和照顾弃猫,并争取为它们找到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