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如(右)在兆佳巷邻里中心。实习生 周琳摄
钟淑如在葑门横街。实习生 周琳摄
一边考察一边打卡。记者 叶永者摄
(相关资料图)
六年走访大半个中国,只为看各地菜市场,近日她将视角转向苏州——
本报记者 叶永春 实习生 周琳
六年来走访大半个中国,只为去看菜市场。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钟淑如,前不久因一段《走,逛菜市场》的演讲视频而在网络走红,被认为是国内菜市场的“代言人”。如今,钟博士的“菜场之行”仍在继续。近日,钟博士来到苏州,本报记者跟随她的脚步,以她的视角,一起看看苏州菜市场的“N”种可能。
网红市集
看“梦想与现实”
跟随钟博士走访的第一站,便是双塔市集,其紧邻历史老街平江路。在到访苏州前,钟博士便对这个网红市集有所耳闻。
双塔市集有瓜果蔬菜,有海鲜肉禽,有调味百货,有文创古玩,还有本土小吃、异域咖啡、饭馆酒肆等。买菜的、吃早点的,举着自拍杆打卡的,交织在一起,甚为有趣。
不过钟博士看“面子”还要问“里子”。那些在市集改造前就在此设摊的摊贩们,改造后租金有没有涨?销量有没有变化?收入有没有波动?市集的“网红效应”对摊贩的影响又有多大?交流下来,发现摊贩心里各有一本账。
在金狮河沿汇邻市集(金狮店),钟博士发现,市集环境设计与双塔市集好比是“一胎双生”。所不同的是,市集门口的一块信息显示屏,滚动更新着当天市场内的各类经营数据。其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销量排行榜”,其中44号摊位的销售单量,当天上午一直稳居榜首,这不免令人感到好奇。
44号摊位经营者顾大姐,是原车坊镇人,种菜卖菜是她的主业。如今自家种的菜不够卖,她便找家附近以及甪直等地的农户收菜来卖。主营本地菜,让她有了相对固定的客源。
恰如双塔市集在简介中所言,它的出现源自一场“梦想改造”计划,而带有网红气质的菜市场,在钟博士看来,则不仅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还可以是人们感受城市温度、憧憬生活的坐标,如同现实和梦境的综合体。
活力老街
看“万事春秋”
过葑门桥出苏州古城,是钟博士心心念念的葑门横街。街两边商户林立,叫卖声、谈笑声、家常话此起彼伏,被誉为苏州最有烟火气的街巷之一。葑门横街上有农贸市场,不过一路走下来,发现葑门横街本身就是放大的“菜市场”。
在葑门横街,钟博士一路沟通交流,一路感受本土文化,一路收获新奇。特别是沿街接连不断的剥鸡头米场景,让她多次停下来看。鸡头米是苏州时令特产,夏季上市,如今销售已近尾声,不过从这一颗颗小小的鸡头米,或许还能读出一种存在于市场中的“共生”关系。比如葑门横街一家名叫“万事春秋”的店铺,乍一看店招,根本看不出它的“主营业务”,只见多位大姐各占店内一角,低着头忙着剥鸡头米——这时节,店里主要销售鸡头米,虽然挂在墙上的“南粳大米”的横幅尚未取下。
“开店的时候想过到底做什么生意,但想来想去没想好,干脆就什么都做好了,大米上市卖大米,鸡头米上市卖鸡头米,接下来要卖大闸蟹了,而螺蛳和蚌肉也能卖。”店主马大姐揭开了店招上“万事春秋”的谜底,“万事”是生意,“春秋”是时节。她店里的几位大姐,则是她临时从村里雇来,都是邻居,剥着鸡头米,聊着家常。
无论是店家的“万事春秋”模式,还是这种“相依共生”关系,不只在一家店内,还在店铺与店铺之间,在整条葑门横街上。
走完葑门横街,钟博士意犹未尽:一条老街,活力无限,这里的真性情和烟火气,难能可贵,其自然的市场生态,超乎意料。而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需要的生存环境不同,葑门横街如今相对自然的市场生态,需要引导和规范,但也需避免破坏性干预。这对管理方来说,是一门需要掌握好火候的学问。
农贸市场
看“原味菜场”
出葑门横街一路向东,钟博士来到据摊贩称在不远的将来就要“谢幕”的斜塘农贸市场。市场像个大棚,棚下有成排的摊位。
类似于本世纪初建的菜市场,在全国各地都有,在很多人看来,堪称“原味菜场”。之所以说“原味”,自有腥膻夹杂的“菜场味”,而烟火气依然很旺盛。
逛着开了近二十年的“原味菜场”,钟博士更愿意和那些年轻摊贩聊。其中一位年轻老板娘穿着时尚,化着妆,看上去很是精致,站在菜场内甚为夺目。问下来,她娘家和婆家都做菜场生意,“结婚前跟着妈妈卖菜,结婚后跟着丈夫卖菜”,如今她丈夫在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做批发,她在农贸市场做零售,形成了供应链,生意稳定,生活自然可以精致一些。
相比年轻摊贩,在市场门口制售皮鞋的老陆,可谓斜塘农贸市场的“常青树”。“做皮鞋40年了,原来斜塘老街独一家,这家农贸市场开了18年,我在这里18年。”如今老陆年近七旬,而从气色看常被人误认为是五十岁上下,这是他的得意处。他更希望市场“原味”保留,他的鞋店也可以开得长久一些。
邻里中心
看“十五分钟便民圈”
邻里中心,是不少农贸市场提升的方向。出斜塘农贸市场不远,是兆佳巷邻里中心,一处由几幢楼组成的便民综合体,而菜市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邻里中心有商超、银行、教育、图书馆、医药卫生、通讯等服务,甚至连配钥匙,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地方。
在邻里中心,钟博士看菜市场摊位,还看智能化元素。同时发现,随着学校放学,菜市场内出现了不少年轻爸妈的身影。以菜市场为平台,将各项便民服务嵌入社区生活、融入百姓日常,是邻里中心留给钟博士的印象。邻里中心将其总结为“十五分钟便民圈”。“十五分钟便民圈不仅为具有公共空间属性的菜场注入了更多活力,还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圈’出美好生活新愿景。”这正是钟博士所见过的菜市场改造的主要方向之一。
那么,如今线上平台越来越普及,菜市场会不会就此消亡?钟博士认为未必。“菜市场不仅仅是交易场所,它提供的公共服务,承载的社交功能,是电商无法提供的体验,因此菜市场依旧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替代的存在,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所在。”纵览全国菜市场,再看菜市场的提质改造,钟博士认为不妨相信“一市一策”,毕竟菜市场所处的位置、经营群体的能力以及周边居民的消费习惯等各不相同,这意味着菜市场的改变,是个探索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多一点在地化,方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和服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