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聚力建设新城市,持续推进雨污水管网养护——
【资料图】
一颗匠心让城市“血管”更畅通
□苏报驻昆山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 苏报通讯员 肖傲 王李蕾
阳澄湖畔,水乡泽国。每年汛期,居住在昆山老城区的居民总是很苦恼,家门口的街道积水成涝基本是常态。今年,一切都在改变:纵使大雨倾盆,路面积水过而不留,排水管道的异味、污水也悄然不见。
如果说高楼大厦构成城市的“筋骨”,那么在地下纵横延伸的雨污水管网就是城市的“血管”。这焕然一新的变化,正是昆山聚力建设新城市,持续推进雨污水管网养护的成果。
闻令而动,匠心解决百姓“糟心事”
6月30日,暴雨倾盆,电话铃声急促响起。“你好,请问是12345热线吗,暴雨把美华园小区这里的地下管道堵了,停车场都被淹了,请你们赶快过来抢修一下!”接到转交单后,仅十分钟,中建七局二公司抢险车队便驶入小区,4台防汛车同时运转,经过一晚上的奋战,终于将地面停车场积水抽干。
在昆山中环内管网养护项目经理黄英的带领下,抢险工人又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完成该区域的管道疏通工作,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们多年的难题。
对于黄英而言,这样的紧急任务已经成为常态。黄英所负责的项目涵盖多条昆山关键市政道路和多个住宅小区,一旦出现管网淤堵、积淹水等问题,将对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更好处理群众反映的管网抢修问题,项目组建专业小队,24小时响应民生110、12345等热线电话,网格化建立社区管道抢修通信群,第一时间了解和解决居民们反映的管网问题。
昔日污水沟,今日变净渠。“今年以来,居民关于积水、污水外溢的投诉明显下降。”昆山开发区青阳城市管理办事处绣衣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温志刚说。
干一项工程,服务一方群众。近一年来,中建七局二公司项目团队用脚步丈量昆山管网,涉及总面积60平方公里,雨污水管道总长3475公里。截至目前,该项目团队累计完成6296起抢修任务,收到当地群众和社区送来的10面锦旗。
智慧管理,技术为先推动标本兼治
一片漆黑的管道中,四轮机器人灵活穿梭。显示屏上,360度全景图像清晰展示地下纵横交错、密织如网的雨污水管道。随着机器人的深入,一处破损点被发现,管道漏水的“元凶”被精准找出。
这是项目团队引入的CCTV管道内窥电视检测系统,通过爬行器在管道内自动穿梭,并传回管道内的锈层、结垢腐蚀、穿孔、裂纹等影像,方便管理人员根据管道状况作出最合理的处理方案。
“依托该项目,我们成功立项今年苏州市唯一的住建部课题,开展排水管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研发工作。机器人在完成巡检后,不仅能进行管道病害和管网效能的全面诊断,还将同步生成城市地下管网BIM模型。”中建七局二公司企业技术中心总经理完颜健飞表示,较之传统的二维图形,借助BIM技术三维可视化特点可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为现有排水管网的缺陷淤堵排查、排水排洪能力评估提供支撑。
在应急抢修中,项目部工作人员发现,伴随着城市建设高速推进,建筑垃圾、油污取代了生活垃圾、泥沙等,成为管道堵塞的常见“病灶”。然而,传统高压射水疏通法力度太小,往往“治标不治本”,怎么办?
中建七局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实力,与河海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深入合作,并依托苏州市产业前瞻项目,开展针对排水管道巡检修补一体化作业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工作,打通从管道智慧化巡检到非开挖修复的全场景技术路线。
经过一系列的科技研发、技术攻关,项目部成功探索出“铣刀+‘杼井易水’疏通法”,通过铣刀将结块的油污、建筑废渣切成小块,再利用“杼井易水”将管道内的淤积物清理到检查井,最后将淤积物抽吸到吸污车,为城市排水管网运营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制定标准,规范流程提升安全指数
雨污水管网深埋地下,瘴气弥漫、水质污浊、氧气稀薄,每一次地下作业,都危险重重。因此,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一直是项目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管道潜水作业的风险,我们严格要求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并制定了一套有限空间作业规范,坚持每天检查设备,每周安全抽检,每月开展专项培训和应急演练。”昆山中环内管网养护项目安全总监周建锋表示。
过去的管网养护工作标准不一、养护水平参差不齐。昆山管网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首先采用以“污水浓度”为考核指标、以年度为考核单位的规范,实现“污水不入河,外水不进管,雨水不进厂”。
经过近一年淬炼和积累,项目部形成了健全的管网养护制度和操作流程,编写了标准化《管网养护施工安全作业手册》。除了在安全施工方面高标准、严要求,项目团队在考核标准上也敢对自己“下狠手”,推动“党员责任区”标准化、CI形象展示标准化、安全防护标准化三化融合,确保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干部做示范。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昆山市雨水管道养护1046.3公里、污水管道养护886.2公里,清掏检查井、雨水边井等26万余次,完成雨污水管道改造修复263处、2.9公里。
如今的昆山,阵雨之后,草色如新、街道如新,一幅宜居宜业、美丽和谐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一座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正加速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