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浮桥镇浪港村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粮田”到“良田”的转变——

绘就现代农业美丽生态图


(资料图片)

□苏报驻太仓记者 顾志敏 周哲

盛夏时节,走在太仓市浮桥镇浪港村的农场里,笔直平坦的道路两侧,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抬眼望去,连片农田绵延起伏,错落有致,其间的水稻长势喜人。

近年来,浪港村围绕绿色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格局,实现从“粮田”到“良田”的转变,同时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村整体环境,绘就一幅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共融共生的美丽图景。

破解发展瓶颈

高标准农田成了“金钥匙”

“路通了,地平了,土质更好,灌溉排水也更方便了。”2016年来到浪港村的农业委培生顾育伟,见证了浪港村田间的变化。

浪港村辖区面积共9.9平方公里,有136户常住村民。村域范围大,然而田块零散、种田的人少、生产效率一直不高。为了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浪港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找到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2016年,浪港村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两期项目总投资1300多万元,涉及耕地面积近2900亩,实施了土地平整、河道清淤、新建土渠、建设水利设施等系列改造措施。

经过整合,小田块合并成大田块,宜机化的农田作业环境里,种田效率大幅提升;建设灌溉管道,增加泵站,节省大量人力成本,给田上水,村民再也不用“跑断腿”;应用农田尾水生态排放、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等措施,推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降低面源污染,提升生态效应……浪港村农田彻底翻新。

浪港村组建太仓市丰港农场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零散土地,由村集体开展集中经营。合作社建立专业管理机制,发挥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优势,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粮食质量。2021年,丰港合作社的1800亩土地上,小麦产量达500多吨,水稻产量达900多吨。

在此基础上,浪港村优选优育水稻,打造特产大米品牌“浮丰源”,带动粮食销售,促进村民致富增收。目前,浪港村的大米已通过太仓市绿色大米认定。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助力增产增收

浪港村高标准农田西侧200米,就是村里的粮食烘干中心。

晒粮、储粮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环节。以往传统的在马路、空地上翻晒的模式,不仅要“看天吃饭”,还可能因为被人踩、被鸟吃造成粮食损耗。

为实现“颗粒归仓”,2018年,投资2000万元的浪港烘干中心启动建设,于2019年5月投入使用。该中心占地20亩,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配套20套烘干设备,年烘干粮食8000多吨,实现利润100万元。去年,烘干中心又投资280万元配套了集碾米、包装、储存于一体的大型碾米设备,并于当年10月通过了苏州市市场监督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考核。

烘干中心不仅保证了粮食存储的安全,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就业增收的路子。浪港村党委书记庄文迪告诉记者,烘干中心的工作人员是村里的老农户,“一方面他们都很熟悉农事,懂农业,设备上手快;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

烘干中心的对面,是丰港合作社的农机库,目前,合作社有大型拖拉机10台(秸秆打捆机3台)、联合收割机3台、插秧机5台、小麦播种机3台等,同时有农机驾驶员10名、农机维修工3名。

“目前合作社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95%,水稻秸秆回收利用率近80%。”丰港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这些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合作社的五六名农机手就可以完成几乎全部农田的耕种收割任务。

“颜值”“气质”兼顾

家园面貌焕然一新

清理田边的纸屑垃圾、拔除路边屋后的杂草、在垃圾桶上绘制宣传插画……今年初,浪港村开展“净美家园”志愿服务行动,村民们穿上红马甲化身志愿者,拿起着垃圾夹、垃圾桶,集中对辖区三明巷村落进行卫生清理。

近年来,浪港村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康居点建设等有机结合,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浪港村开展生活垃圾清理、河道沟渠清淤、畜禽污染整治等行动,持续提升村居“颜值”;开展老屋翻建、路灯亮化、村路平整、绿化提升,为村民营造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结合国土空间整治工作,开展拆违治乱、拆违增绿、拆违添景;利用空地打造小游园,为村民辟出一方安然休憩的小天地……

“颜值”高了,“气质”也不能落下。浪港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在节假日开展特色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健康知识科普,为村里老人送去暖心关怀;举办道德讲堂,倡导文明乡风……

去年,浪港村还将文明实践站“搬”到田间地头,邀请浮桥中学的同学们参观烘干中心和高标准农田,体验庄稼收割,让青少年们零距离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体会农事的辛苦,通过小小的“田间课堂”让同学们“接地气”、有收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