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旱情,吴中区金庭镇的党员干部群众在丘陵山地间携手并肩——
(相关资料图)
烈日高温下 他们送来“及时雨”
□苏报驻吴中区首席记者 陆宇其
昨天依旧是个闷热的晴天。午饭后没休息多久,年过六旬的老党员朱健康和90后村干部陆敏杰拎着铁铲、扛着水泵,徒步数百米走进了吴中区金庭镇石公村樟坞的山坳里清理蓄水池。
崎岖不平的小路一侧,村党委铺设了超过3公里的吸水管,确保此处8个蓄水池注满太湖水,随时供村民浇灌树木作物,缓解大家的燃眉之急。
石公村的实践也是金庭全镇共抗旱情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长时间的高温和降水量不足,全镇的党员、干部始终和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岛屿的丘陵山地间携手并肩,千方百计保障灌溉用水,最大程度减少群众损失,打好这场烈日下的硬仗。
全镇发力
党群共战旱情
地处万顷太湖之中,金庭却在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出现了旱情。自6月23日入梅至今,金庭镇降雨量仅为88.2毫米。同时,受全岛丘陵山地地形影响,村民大多将茶叶果树种在山上。以往,盛夏的自然降雨就可浇灌树木,山间的蓄水池中也会攒下雨水;而今年黄梅天后的持续高温,加快地表水分的蒸发,进一步加剧了旱情。
旱情就是命令。为了将旱情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金庭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连续5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抗旱工作,统筹调度抗旱物资、电力供应、人员保障,“白+黑”连轴作战,镇、村干部全部下沉一线,全力以赴与百姓共抗旱情。
位于西山岛腹地的秉常村受旱情影响较大,需要人工铺设引水管道。男干部挺身而出,前往各自然村帮扶村民;女干部也义无反顾,担任起看护水管水泵的责任,防止其被过路车辆压坏。
受地形所制,岛上很多山坞没有直通水源,需要从水源地用水泵、水管一级一级接力翻水。由于太湖水位偏低,部分内河水位下降,造成村民翻水困难。相关村、社区及时组织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对仰坞里等处河道进行疏浚、清理,引入太湖活水。
在清理河道疏通水系的同时,金庭镇部分村在通湖内河口做好筑坝囤水工作,提高内河水位,解决抗旱水源问题。在衙甪里村蛇头山,村党委就拦起土坝,将太湖活水源源不断抽进内河,为蓄水池补水提供了较为高效的解决方案。
截至昨日,金庭累计出动村、镇人员23442人次,当日累计疏通引水19处,筑囤水坝16处,出动集体水泵496台,配置水管244330米,发动调配村民水泵9270台,水管259100米,运用补水池塘507个,共抽水100200立方米,桶装水2460立方米,实现抗旱补水作业面积74714亩。
多方伸援手
岛民共渡难关
清晨6点,趁着天气还没那么热,来自城南街道的环卫工人孙和国就开着环卫车,在太湖边的取水口装满水,再一路行驶到西山岛深处的包山禅寺,为这里的蓄水池补水。
“我们虽然负责城区的环卫工作,但面对严峻的旱情,也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孙和国介绍,旱情牵动人心,城南多位环卫工人和车辆被派驻到金庭镇支援抗旱。每天,他们在金庭镇党委的指挥下在多个取水点和用水点之间奔走,每人每车来回8趟,可运送湖水超60吨。
在堂里村水月坞,一条直径达300毫米、每小时出水700吨的“加大号”吸水管一直从太湖边蜿蜒绵延到山中的多个蓄水池,消防救援人员接好接口、启动水泵,为大片茶园“解渴”。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16辆水罐消防车和65名人员奋战在金庭镇各处,日均调水8000余吨。
植物喝上了太湖水,奋战在一线的镇村干部和群众也不能落下。前日,吴中区侨联和爱心侨企范瑞科技给秉常村送上了70箱矿泉水和100箱盐汽水,为奋战在抗旱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了清凉。
103台、20台、20台……随着抗击旱情的需要,金庭镇从市水务局、市水利局、常熟市水利局借来的一批批水泵出现在村民的房前屋后,为大家送来“及时雨”。金庭镇水利水务管理服务站站长朱革荣介绍,目前已借出水泵80台套,水管18000米,紧急采购了水泵48台套和水管48000米,还安排了36个大型水桶,用于帮助村里输水运水。
浇灌用水能多一点是一点、灾害损失能少一点是一点。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抗旱大军”中来,他们是市民、公司职员、机关干部,更是热心的“红马甲”,他们坚守在抗旱一线,努力为保住果茶树、保住果农的来年收入出一份力,支援西山的“朋友圈”正越变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