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浮桥镇新邵村持续建设高标准鱼塘,积极探索稻蟹共生养殖模式——

千亩蟹塘间 走出致富路

□苏报驻太仓记者 顾志敏 周哲


(相关资料图)

走在太仓市浮桥镇新邵村里,随处可见一块块整齐方正的鱼塘。微风吹过,湖面碧波荡漾,生态浮岛上的水草轻轻摇摆,水车式增氧机不停搅起水浪……平静的水面下,中华绒螯蟹的蟹苗正在茁壮成长。

小蟹苗做出大产业。近年来,新邵村依托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以及当地悠久的养蟹历史,积极发展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产业,持续建设高标准鱼塘,不断提升河湖水质,深入探索稻蟹共生养殖模式,在千亩蟹塘间开辟出一条致富路。

发挥地理优势,走出扣蟹养殖特色产业之路

中华绒螯蟹又名河蟹、大闸蟹,是中国传统的水产珍品。浮桥镇是苏州有名的“蟹苗之乡”,这里临近长江入海口,水活性较好,含钙、镁、硅、铝氧比值高,同时天然饲料丰富,生物量大,非常适宜中华绒螯蟹及其蟹苗扣蟹的养殖。

作为浮桥镇水域面积最大的村,新邵村养殖中华绒螯蟹的优势更加突出。一直以来,村里很多农户散养中华绒螯蟹扣蟹和成蟹。然而,零零散散的养殖不成气候,产生的效益也一般。

聚星成火,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新邵村党委定下了抱团发展、打造特色的思路。一方面整理土地资源鼓励集中养殖,一方面引导长江边围网养蟹的散户蟹农来村里发展。

考虑到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养殖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同时市场竞争环境比较激烈,新邵村选择了扣蟹养殖为主、成蟹养殖为辅的产业化路线。“扣蟹的养殖周期较短,但是因为处于幼体时期,对养殖技术的要求更高。”新邵村党委委员顾玲燕说。

为了给养殖户们“补补课”“充充电”,2008年,新邵村在村里建起长江绒螯蟹养殖培训基地,邀请国内扣蟹养殖领域的专家前来给村里有养蟹经验的农户上课。经过系统的培训,新邵村第一批蟹农很快出师,并不断带动附近的乡邻加入扣蟹养殖产业。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新邵村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新邵村共有蟹塘1800多亩,蟹农近100户,其中绝大部分养殖的都是扣蟹。

顾玲燕介绍,新邵村的蟹塘增氧投料均匀,投料和扣蟹生长速度控制得好,产出的扣蟹体质、活力好,常年供应给阳澄湖、洪泽湖等中华绒螯蟹养殖基地以及上海、浙江、山东等地的河蟹养殖户。

以中华绒螯蟹种蟹基地为依托,新邵村打通中华绒螯幼蟹、扣蟹、成蟹全周期的培养流程,推动生产组织化、产品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营销专业化。

去年,新邵村通过流转蟹塘获得6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蟹农每亩蟹塘的收益近万元。小小蟹苗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也为村集体发展贡献了不小力量。

实验生态养殖,探索稻蟹共生发展新路

57岁的奚国清是新邵村的一名养殖户,有20多年的大闸蟹养殖历史,他养殖的长江口大闸蟹曾获得第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暨2011上海国际水产养殖展览会蟹类产品畅销品牌。作为养蟹的“老把式”,奚国清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单一养殖变为产业发展。

依靠多年的养殖经验,奚国清发现成蟹与多品种鱼类混养的模式发展前途广阔,他大胆尝试在成蟹养殖池塘中套养鲫鱼、鳜鱼和花鲢、白鲢、公式鱼等,开展生态位互补的多品种混养试验。

为保证水质,奚国清在养殖水域中投放适量的水草,利用白鲢调节水质、花鲢清除其他水生浮游物等,大闸蟹则以水中的水草为主要饲料,辅以田螺、小鱼虾等,不使用商品饲料喂养,既避免了化学用药,又能满足大闸蟹日常养殖所需。“养蟹成本低了,蟹的品质更好了,还有各种优质的鱼类可以增收。”奚国清说。

生态混养的成功并没有阻止奚国清继续探索的步伐。5年前,他开始实验稻田养蟹新模式。

奚国清在稻田里选用自己培育的扣蟹种苗,种植品种选用香粳软米和南粳46优质米。

“蟹塘和稻田在一起,水稻种下之后,把蟹放进田里。等水稻快要收割了,把田里水抽干,蟹就会回到塘里。”奚国清介绍,稻子为蟹提供遮阴栖息的地方,水稻田里的蚜虫、微生物也是蟹的好养料,蟹的排泄物还可以为稻谷提供养分。

目前,奚国清每年的蟹田米亩产可以达到800至1000斤,大闸蟹亩产300斤左右,稻蟹共生田的亩均销售收入约3万元。

奚国清的探索成效明显。新邵村党委组织蟹农学习奚国清的生态养殖方式,开展培训指导,教授养殖技术。同时对稻蟹共生养殖方式进行推广,打造精品大米品牌,提升扣蟹质量。

稻在水中长,蟹在稻下游,一动一静,铺陈出了乡村振兴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

优化村居环境,实现产业生态融合发展

养蟹带来了效益,也带来了烦恼。

新邵村水网密布、河道纵横,共有两横四纵6条通达长江的潮塘河,以及200多条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河道。过去,一些蟹农将养殖生产尾水随意排放,造成河道淤塞,带来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一些河道周边的岸道防护措施年久失修,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经济要发展,但是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新邵村的水乡特色不能‘掉色’。”新邵村党委书记王戟介绍,去年,新邵村在太仓市农委的支持下,启动600亩高标准鱼塘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疏通潮塘河、生产河道及村民宅前屋后的沟渠,提高村里水质量和水环境,全力打造水美乡村。

通过建造生态净化池、栽植水生植物浮岛,新邵村对养殖尾水进行系统净化,同时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目的,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

以高标准鱼塘建设为契机,新邵村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开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今年计划新装300多盏路灯,对9条村级道路进行改造,安装道路护栏数百米。上半年,新邵村增设3处垃圾分类亭,增加绿化专职养护,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面提升村子“颜值”。

此外,新邵村依托“263”“331”专项行动、“散乱污”专项整治、畜禽养殖、人棚混居、图斑整治等专项整治工作,发挥好“河长制”作用,统筹抓好河道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等工作,推进村级环境长效管理工作。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新邵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村里将整合旅游资源,围绕高标准鱼塘、生态果园等特色产业,打造集水果采摘、旅游观光、垂钓休闲、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特色农旅产业链。”王戟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