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云来到市红十字会,看望救护培训师倪淑娟(左)。记者 车晋彧摄
女生操场心跳呼吸骤停,“第一目击者”当场成功施救——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陆珏
“完全没想到,半年前学的急救技能真用上了,救了个孩子!”昨天上午,校医李晓云趁暑假首日得空,特地来到苏州市红十字会与救护培训师倪淑娟碰头共叙“师生缘”,复盘救护经过和实操细节。
李晓云所提到的,正是日前发生在我市校园的一起意外事件——一名13岁女生在操场突发晕厥,心跳呼吸骤停,李晓云等“第一目击者”当场施救,让孩子起死回生。
生死一瞬 “完美急救”抢回生命
苏州市沧浪中学(立达中学西校区)的操场跑道,一圈为200米。6月8日傍晚,孩子们如常在操场参加阳光体锻,挥洒青春活力。16:20,初一女生小涵(化名)慢跑到第二圈时,想蹲下系鞋带,不料突然晕倒,嘴唇发紫、脸色发白。
正在操场常规巡视的校医、校领导见此,第一时间组织抢救。据校医李晓云回忆,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小涵的自主呼吸、颈动脉搏动、心跳和意识都已逐渐消失,自己便立即为她进行心肺复苏,并呼喊老师拨打120。同时,体育老师迅速取来了放置在操场附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李晓云开始使用AED急救。
“有呼吸了!有呼吸了!”在实施了约三轮AED帮助下的心肺复苏后,小涵的心跳呼吸当场恢复!120救护车及时到达学校后,将孩子就近送往苏州市中医医院急救,校领导、班主任、校医陪同前往。经治疗,孩子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经转至苏大附儿院进一步检查,13岁的小涵初步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通常来说,该病具有遗传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若不是这场意外,我们还不知道孩子患病。要不是学校给力施救,后果真不堪设想。”事后,小涵的父母给学校赠送了锦旗和感谢信。目前孩子正在家静养,学校老师每天都会来关心身体情况,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答疑。
掌握技能 “培训所学,都用到了”
昨天是暑假第一天,终于得空的李晓云赶到市红十字会,看望培训救护师倪淑娟,共叙“师生缘”——半年前,正是倪淑娟来到沧浪中学,向她手把手传授了急救要领。“当时课上跟倪老师学的知识技能,在这次救小朋友的过程中,全都用上了!”李晓云激动地说。
去年12月6日,沧浪中学邀请红十字救护培训师倪淑娟,为校医、体育老师等十余人开展了“心肺复苏”应急救护专题培训。课上,她结合理论,利用人体模型进行了“徒手心肺复苏术”现场演示,从患者心跳呼吸的判断、体位的正确摆放、气道的打开手法,到急救的姿势和操作,为学校教职工生动讲解了心肺复苏实施的全过程。“当时大家还穿着厚厚的冬衣,却没人嫌麻烦,一个个跪着做胸外按压,认真操作AED,逐一过关。”结合学校配备的“救命神器”AED,倪淑娟还专门传授了AED的使用要领。
1995年出生的李晓云,于去年4月来到沧浪中学担任校医。“培训那天,小李医生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年要上一百多堂培训课的倪淑娟却清楚记得,当天课后自己被李晓云“留堂”,一起切磋急救中可能遇到的每一步实操细节。“正因被她的认真劲儿打动,我还同意她拷贝了课件,方便她日后巩固学习,再教授给其他老师。”
谁也未料到,短短半年后,一场不是演习的“完美急救”真切发生在了校园中,一个“豆蔻生命”从死神手中被抢了回来。得知此事,倪淑娟倍感欣慰。
未雨绸缪 生命教育“救”在身边
回溯这场校园“完美急救”,不难发现,此番“完美”非偶然。
“生命安全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从学校工作来说,我们始终把学生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理念、制度、专业三方面都需配合完善。”苏州市沧浪中学(立达中学西校区)校区负责人、副校长张胥奎告诉记者,为保持未雨绸缪,该校“预见性”地采取大课间活动教职工巡视管理、红十字救护培训进校园、复课前特异体质调查等举措,一旦意外发生可立即响应。
心肺复苏救护是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AED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形成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的急救措施。目前在苏州,配置“救命神器”AED的中小学校并不多。该校先行一步,去年11月就在操场附近配备了AED。倪淑娟尚记得,培训那天她抱着红色的AED教学模型机进校门,就听到有孩子说认识这台仪器,还能确切说出所在位置。在她看来,这就是“生命教育的耳濡目染”。
作为红十字会的主责主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苏州市红十字会大力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已连续九年将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市民生实事项目,累计培训超150万人次;在培训中积极吸纳先进急救技术,全市累计投放300余台AED。市民的急救技能掌握普及率大大提高,也涌现了一批积极主动施救且成功的事例。
心跳骤停后的4分钟,是急救黄金时间。意外发生的瞬间,“第一目击者”的科学知识储备、快速应急能力、熟练流程操作,缺一不可。苏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张献忠呼吁更多市民主动参与急救技能培训,自觉提高自救互救本领,从而挽救更多鲜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