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树山翠冠梨、横泾胭脂米制作独具苏州特色香品 

川妹子罗从坤的江南香事

罗从坤在制香。 记者 倪黎祥摄

本报记者 王敏悦

四川姑娘罗从坤在苏州工作、生活了十几个年头,对江南文化爱得热切。2014年,她成了一名专职制香师,从江南文化中汲取养分,制作独具苏州特色的香品。近些年,她创制的“苏州王氏帐中香”、胭脂米秫香受到了香文化爱好者的热捧。

钻研传统技艺,重现旧时风雅

在吴中区横泾街道错落的农舍之间,记者见到了着一身素雅汉服的罗从坤。在这里,她有一间小小的制香工作室。丁香、藿香、沉香、零陵香……每一天,她与这些香材作伴,重复挑拣、研磨、调制、揉搓等工序,将它们制成线香或塔香。

罗从坤是个川妹子,在苏州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已然与这座城市契合相融。“我是2008年来到苏州,在这里待得越久越是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得天独厚,感受到那种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老家四川,她从小跟着外婆制香,原是感兴趣,将之作为一项爱好,在苏州待了几年,受江南文化感召,她突发奇想,决心以制香为业。

“江南是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早在战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先民就有熏香的习惯。”罗从坤说,据明末香学著作《香乘》所载,吴王阖闾起响屧廊、采香径。彼时,燃香、熏香、佩香已成为流行于江南文人雅士之间的一种风尚。有了这重渊源,罗从坤更是觉得,在苏州制香,再适合不过。“而且苏州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无论是对传统的还是新兴的手工艺从业者都很关爱和扶持,所以我愿意扎根苏州,把制香这门传统手艺做好。”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香文化,除了扎根苏州本土,罗从坤还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洛阳等城市参观、学习,最远的,还去过日本。在此过程中,她对制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制香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就像西方的调香师调制香水一样,需要制香者对不同香材混合所呈现的复合型美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开始专职制香后,罗从坤留心积累香材:缅甸沉香、芽庄沉香、荔枝壳、没药、辛夷……装在小罐里,摆满了架子。有些香材,她特地从苏州本土选取,比如东山的柏子壳。制香时,她照着方子从香架上选取合适的香材,细细研磨,并将之调和成香粉,加水揉匀,制成香泥,之后再充分捶打并放置发酵。发酵完成后,还得将香泥搓成合适的形状,再晾晒至干透,才算是大功告成。

拾取苏州味道,调制江南馨香

“我希望能够创制出具有苏州特色的香品,用它们来承载江南的文化、讲述苏州的故事。”罗从坤说,制香多年,苏州这座城市给予她许多的灵感,她也希望能用作品实现某种程度的“反哺”。

她苦心钻研制香古方,从《香乘》一书中找到了一种“苏州王氏帐中香”。据罗从坤介绍,“苏州王氏帐中香”又名“鹅梨帐中香”,是用鹅梨与沉香一同在火上蒸制,让梨汁的甜香浸润沉香料。这种香,质量上乘,佳味可珍,系江南一带所独有。罗从坤改良古方,别出心裁地选取树山翠冠梨的梨汁作为辅料,与上等芽庄沉香、伊朗红花、丁香、藿香等12种香材融合,调制出既有瓜果甜香,又有隐隐木香的新版“苏州王氏帐中香”。

“从寻找香方到复原成功,花了大半年时间吧。”罗从坤说,复原古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制香师对最终香调有基本的预判,“稍有偏差,就得推翻重来,反反复复许多次,才能找到最合宜的香调。”所幸,罗从坤选定的路子没有错,树山翠冠梨为这支“苏州王氏帐中香”画龙点睛,使之更富有层次感。她说:“我们希望做出更多具备苏州特色、融合苏州文化的香品,并将之推广出去,让它们成为外地游客来苏州游玩的手信。”

除了“苏州王氏帐中香”,罗从坤还选取横泾东林渡产的胭脂米,制成胭脂米秫香。所谓“秫香”,指的是稻谷之香,拙政园有秫香楼,相传园主于春夏之交登楼,可观稻麦飘香。罗从坤所制的这款胭脂米秫香,灵感正是来源于此。“我们从胭脂米中萃取成分,与重庆九龙沉香博物馆的沉香等结合,最终创制出这款线香。”罗从坤说,把香点燃,就能闻到清新的米香,由此联想开去,亦有归园田居般的意趣。

如果一座城市有一款香调,那么,在罗从坤的心目中,苏州的香调应当与这款胭脂米秫香类似。“苏州是鱼米之乡,有农耕文化的传统。它的味道,应该是香香咸咸的。除此之外,苏州还有园林式的典雅的美,意境之悠远,恰恰也能从这款秫香中品出一二。”罗从坤告诉记者,未来,她希望结合时令,创制更多与苏州有关的香品,以香为媒,让苏州 “香远益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