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苏20多年,理发小妹收获许多帮助,如今她用双手回馈身边人——

小巷理发店记载“苏式温暖”

本报记者 严松 本报通讯员 李思迪

不到2米的巷子口,不起眼的玻璃门上张贴着免费理发的通知,不时有一些老人进进出出……昨天,在姑苏区富郎中巷与游马坡巷交叉口,小余理发店里十分热闹,原来,这是理发店推出的每月一次的“免费理发日”。不少老人剪完头发,都不忘和老板娘拉上两句家常:“小余呀,找你理了20多年的头发,你不仅手艺越来越好,在苏州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真为你高兴!”

余秋芬,一位地道的温州姑娘,也是小余理发店的老板娘。来苏20多年,她靠一双手,将生活的根稳稳扎在了苏州的小巷里,不仅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还投身公益,用自己的技艺免费服务更多的人。“这些年,我感受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温暖,现在我也是苏州人了,我想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余秋芬说。

温州姑娘在苏遇上良缘

邻居好婆为其置办婚礼

余秋芬生于温州的一户商人之家,家中有姐妹多人。高中毕业后,她跟随二姐学习了理发技术,成为正宗的理发小妹。1998年左右,余秋芬在表姐的“召唤”下,带着自己日趋成熟的理发技术,来到苏州,为表姐的理发店帮忙。“刚到苏州,人生地不熟,租住在老旧小区里,简陋的环境让我至今都难以忘记。”余秋芬说。

幸运的是,余秋芬窘促的租房生活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表姐的介绍下,余秋芬认识了如今的丈夫邱玉铭。余秋芬回忆道,丈夫是典型的苏州男人,体贴温柔,做事靠谱,这也让她萌生了在苏州扎根的念头。婚礼前,远嫁的余秋芬没有娘家人置办婚礼用品,出租房邻居金阿婆主动找到余秋芬,给她当起了临时的“娘家人”。“苏州的风俗我不懂,金阿婆详详细细给我列了一长串的清单,小到一斤花生,大到喜被、子孙桶等,事无巨细。”余秋芬说,阿婆不仅告诉了自己一些风俗,还拖着年迈的身体,亲自为自己去各种市场上购买,“金阿婆的行为,让身在异乡的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暖意,这也让我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也是我对苏州老人一直保有尊敬之心的内在力量源泉。”

小巷里开起“一人位”理发店

坚持近20年为老人“定制”发型

结婚后,余秋芬便定居在富郎中巷,凭借自己的手艺,开起了一家门面极小的理发店。“一人高一米宽的小门向北开着,十几平方米的客厅里放置了一把老式的理发椅,每天早上都要烧好开水,为顾客理发洗头做好准备。”余秋芬回忆道,当时的理发店极其简陋,但是为了能在苏州更好地站稳脚跟,余秋芬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生病了也不敢休息。

渐渐地,余秋芬的手艺受到了小巷居民的认可,小理发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原本的小门面几经翻新,慢慢地由一人位变成了几人位,配套设施也越来越齐全,小巷里的近百位老人都成了她的忠实粉丝。“翻新的过程中,由于资金紧缺,好几位老顾客主动提出借钱帮我渡过难关,我真的十分感动。”余秋芬说,其中一位50多岁的老邻居身体不好,还执意要去银行取钱给自己,直到今日,她心里依然过意不去。

“20多年前,小余刚住进小巷里,还是个青涩的姑娘,每一次理发,她不仅要根据脸型为我们设计发型,还根据每个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将发型打理、理发频次等都妥妥安排好。”78岁的冯阿姨昨天特意从相城赶过来,让余秋芬好好护理一下她的假发,为过两天的同学聚会作准备,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余秋芬的头号粉丝,还前后介绍了诸多老姐妹前来理发,没有一个人给出差评。

感恩苏州人的多年帮助

温州姑娘用双手回馈社会

小余理发店的玻璃门上张贴的每月15日免费理发的通知。 通讯员 李思迪 摄

2009年,随着小余理发店越做越好,一直深受苏州百姓帮助的余秋芬,萌生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念头。“和这里的邻居们相处十分融洽,也都很照顾我的生意,但我也发现这里的老年人特别多,理发对他们来说是个普遍的需求。”为此,余秋芬特意将每个月的15号定为自己的公益服务日,那一天无论多忙,她都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专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对于一些年纪很大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余秋芬都会主动提出上门服务,在给一些常年卧床的老年人理发时,她常需要半蹲,经常腿麻到走路困难。如今,余秋芬早已深深融入了这个城市,成为了苏城万千温暖人群中的一员。谈起走上义务理发之路的缘由,余秋芬坦言,自己到苏州后,深深地被这座城市的涵养以及当地人的热情所吸引、感动,于是总想做点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谢。“我很幸运,遇到的都是善良的人。今后,我会继续在这条公益之路上走下去,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余秋芬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