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照顾马大花长大的保育员陈巧英(右)叮嘱话别。记者 林琳摄

本报记者 林琳

身披洁白婚纱,手捧娇艳鲜花,昨天上午11时30分,苏州在市社会福利总院“娘家人”的护送下,今年35岁的孤儿马大花挽着新郎的手,缓缓走上了婚车,奔赴崭新的生活。这也是自2013年市社会福利总院乔迁新址后首次嫁“女儿”。

风风光光嫁“女儿”

由于疫情防控的缘故,迎亲仪式放在位于苏江花园的福利院“中途之家”举行。“中途之家”是市社会福利总院为有独立生活和谋生能力的孤儿提供的院外住所,是他们从福利院走向社会的一个标志,把迎亲仪式放在这里,也寓意着马大花从此开启新生活,真正成为一个自力更生的“社会人”。

一早,市社会福利总院院长顾彩娟就带着近10名工作人员,包括照顾马大花长大的保育员等,在“中途之家”忙活开了,为新娘马大花化妆、造型、美甲、更衣,屋里屋外贴上大大的喜字,自搭背景和自制气球摆设布置出送亲仪式现场的喜庆气氛。“闺房”里还整齐摆放着福利院为马大花置办的子孙桶、棉被、电饭锅、电磁炉、烧水壶、行李箱等婚嫁生活用品。

“马大花是自福利院2013年搬迁新址以来,首位出嫁的‘女儿’,大家都把她出嫁当作一件大事来办。作为娘家人,我们要让马大花跟其他普通家庭的女儿一样,穿上婚纱、带着嫁妆,热热闹闹、体体面面地嫁出去,迎接自己的幸福!”市社会福利总院副院长陈永珍说,为了这桩婚事,福利院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一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得知马大花要结婚了,向院里捐赠了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作为她的陪嫁。

走出家门,开启新生活。记者 林琳摄

学习盲人推拿结识人生伴侣

作为家长自然最担心女儿所托非人,于是早在半年前,福利院里得知马大花有谈婚论嫁的对象时,就派工作人员多次前往马大花对象的家里、店里实地探访,跟他家人详谈,甚至还去当地村委会了解情况。市社会福利总院残疾人福利中心主任翁丽琴说,如同普天下的父母一样,只是希望女儿所托之人老实本分,能疼爱她包容她。

出生于1987年的马大花先天失明,1990年3月,年仅4岁的马大花遭父母遗弃,被市社会福利总院收养。从此,这里成了她的家,院里的工作人员成了她的家人,这个家和这份爱给予她新的人生。在福利院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下,马大花出落成一位心地善良、性格开朗的姑娘,并在2009年通过技能培训,拿到了盲人按摩初级证书。

一年后,勤奋好学的马大花又报名中级盲人按摩课程的培训,也就是在这次培训中,她与常熟小伙陶建芳相识,并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好感。“我先生喜欢我的率真,我喜欢他的稳重、会照顾人。”马大花说。

培训结束后,马大花顺利在一家盲人按摩店找到了工作,而陶建芳也回到了老家常熟海虞镇,到亲友店里帮忙。经过几年的努力,两人的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马大花成了店里小有名气的按摩师,陶建芳也凭着自己的努力,拥有了一间按摩店,两人时不时地通过电话和微信探讨工作、畅谈未来,感情日益加深,并产生了相伴一生的想法。“我比马大花大12岁,也是盲人,遇到她的时候刚失业,处于人生中最低谷的时期,是她的热情开朗感化了我,带我走出了困境,起初我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后来我生活逐步稳定了,才鼓起勇气表白。” 陶建芳说,他深知两个盲人一起生活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但既然迈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往后的日子只要同心协力,便能越过越好。

福利院永远是娘家

“福利院永远是你的娘家,记得常回家看看。”新人话别时,顾彩娟拉着马大花的手说。话音未落,马大花已经哭成了泪人,过往的一幕幕浮现眼前。“福利院养育了我,工作人员就如同我的亲生父母,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马大花说,因为看不见,吃饭、穿衣、上厕所,这些对常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对她来说却是难于登天。是福利院的特教老师和保育员,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带她识字、教她生活技能,帮助她学会一技之长,自力更生。

自幼照顾马大花的保育员陈巧英,握着马大花的手久久舍不得放开,在她眼里,马大花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嫁人了,要学会照顾别人,多干点家务活,少发点脾气,两个人相亲相爱,互相体谅。”陈巧英再三叮嘱。

在大家的祝福声中,在彩色礼炮的簇拥下,马大花和陶建芳手挽着手,缓缓地走过红地毯,坐上婚车,告别朝夕相处的家人。面对长久以来来自政府和社会大家庭的爱,马大花深情地说:“有娘家人和这么多社会热心人士关心我,忙前忙后给我操办婚事,我真的感到很幸福,我要好好经营我的小家庭,并和爱人一起,发挥推拿的一技之长,帮助更多人消除病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