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共同关注停车难 多管齐下寻找破解之道

本报记者 朱雪芬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已成为大城市的通病。在苏州,尤其是在古城区的热门景点附近和老旧小区里,常常能听到“一位难求”的吐槽,由此还引发了乱停车、堵塞消防通道、私装地锁等一系列问题。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有15位市人大代表共提出8件关于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建议,共同为此把脉问诊,探索破解之法。

“一位难求”成常态 老小区、热门商圈停车矛盾凸显

每周六,市民杨女士都要去古城区看望父母,原本是一场开心的家庭聚会,却因为停车问题让她十分烦心。“父母住在养育巷附近的老房子里,路边的公共停车位有限,小巷子里更是塞满了车辆,根本没空位。”杨女士说,无奈之下,她只能把车停在远处的一个停车场,再步行十来分钟前往父母家。

记者走访一些老小区发现,为了停车,居民们“各显神通”:有的用废旧椅子、旧自行车等杂物占车位,有的直接把车停在了绿化带里和消防通道上,有的甚至在门口空地上装了地锁……不但引发邻里矛盾,还带来安全隐患。

除了老小区,在热门商圈和旅游景区附近也存在“一位难求”的问题。姑苏区道路停车和地下管线管理站停车管理科科长汪剑明介绍,截至2020年12月,姑苏区注册汽车保有量约44万辆,共有停车泊位约29.96万个,车辆泊位比仅为1:0.68。古城区停车难问题最突出的是观前、南门、石路三大商圈,其中,观前商圈以美罗商城为例,现有停车位180个,节假日需求约1200个,缺口明显。热门景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拙政园景区停车场平日基本饱和,节假日期间停车需求向周边溢出,造成局部交通拥堵。另外,中小学门口和菜市场附近的停车难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停车需求的时段性比较强,主要依靠交通疏导、加强现场管理来解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5位人大代表共同关注“停车难”

停车难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还给来苏州旅游的游客带来了不好的体验感。对此,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有15位市人大代表共提出8件关于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建议,在姑苏区人代会上也有多位代表关注停车难题。

市人大代表孔进来自姑苏区代表团,他在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快解决古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孔进表示,在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方面,其他城市先行先试、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希望相关部门加快解决古城区停车难问题,以更好的交通环境和交通体验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居民幸福指数。

为进一步推动建议办理工作,市人大与姑苏区人大的两级代表议案建议工委将此类建议列为2021年度“苏州市和姑苏区两级人大联合调研督办的重点建议”。

汪剑明表示,针对“停车难”问题,姑苏区相继通过开展“百日攻坚”“一年冲刺”行动,持续落实停车资源普查、增划停车泊位、试点智能改造等系列措施,推动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停车管理方面的建议,对姑苏区停车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汪剑明说,目前相关建议已全部得到了具体落实,比如曹黎丰代表提出的开发“姑苏停车”App的设想,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黄建敏代表提出的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模式已初步成形。

挖掘泊位、智慧停车 多管齐下寻找难题破解之道

古城区人口密度大,道路不宽、断头路多,空间资源极其有限,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建好、管好停车位?

汪剑明表示,近年来,姑苏区按照“能划尽划”原则,针对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多项措施并举开展泊位挖潜,累计新增11326个停车泊位。同时,推进停车智能改造,采用智能地锁、高位视频等停车新技术,集中开展道路机动车停车泊位智能化改造,目前已完成第一批8条道路智能化试点改造,第二批18条道路正有序推进;在智慧停车诱导方面,建设完成观前街三级诱导系统,东北片区、石路片区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中。

姑苏区道路上新增的智能停车设施。 记者 朱雪芬摄

接下来,姑苏区还将持续推进便利停车,利用项目带动、路内停车泊位优化、新建停车泊位等途径,力争至2023年新增泊位4.5万个,加快公共停车泊位供给,缓解停车供需矛盾。持续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周边居民错时开放,鼓励社会商业、办公、居住社区向社会开放,2022年将完成共享停车试点不少于10处。此外,还将积极探索立体停车,建设姑苏智慧停车平台,满足市民的停车需求,方便市民出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