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活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在城市更新发展中,能否给他们留足生存空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

如何让“小修小补”不再犯难

本报记者 赵晨民

在苏州工业园区葑春街靠近金益一村南门的地方,有13间简易房,此前一直提供给修鞋铺、裁缝店、家电维修点、开锁配钥匙摊等便民小店使用。但因为简易房属于违章搭建,目前已纳入拆除计划。今年年底前,这处曾经的便民服务聚集点将要“解散”。虽然部分经营者已经找好了继续经营的地点,但是周边市民都心存担忧。

大家关心的不仅是这些“小修小补”摊位搬去哪里,更担心类似的便民服务点在城市更新中能否长久保留。记者走近经营户,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听一听对这个行业未来的看法,也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呼吁,帮助更多的微利手工业长期发展。

主业微利 想要生存还需再做副业

郭中梅从事缝纫已经20多年,在葑春街的简易房里也干了3年多。“以前都是‘打游击’,有人管的时候我们就跑。”郭中梅说,2018年搬进简易房,算是稳定了。虽然每月房租只有200多元,但是光靠缝缝补补的收入,很难满足日常开销。“别小看缝缝补补,有的耗时很长,但是单价却不能提高。毕竟都是老客户,收费高就没有回头客了。”

无奈之下,郭中梅增加了定制窗帘的业务,效果还挺不错,收入也比“小修小补”可观些,但是她并没有把窗帘生意当成主业。“做好缝补,人家才愿意把其他生意给你做。”郭中梅说正因为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才有周末“门庭若市”的生意。

在葑春街的简易房里,像郭中梅一样积极拓展副业的经营户不在少数,但是他们都不敢转型,因为“小修小补”才是引来客户的关键。在记者走访中,像郭中梅这样副业养主业的例子不少。

姑苏区西环新村门口有一家电动自行车修理铺,店主小蔡已经在这里干了快10年了。“我这里门面靠里,附近的电动自行车修理铺也有好几家,想要开下去,光靠修车是不够的。”小蔡说,“以前管得不严,我除了修车,还代卖电动自行车。”后来,监管收紧,车不能卖了,小蔡的收入开始下降。“房租要交,老婆孩子要养,不想办法挣钱怎么行呢?”于是,小蔡通过加盟快递公司,在店里开辟出了一个快递代收点。修车之余,小蔡精心管理着快递代收点的生意,整个修理铺又红火起来。

“他的修车技术蛮好的,打打气、加加润滑油都不要钱,我们都很相信他。”市民严女士告诉记者,附近的电动自行车修理铺开开关关好几家,唯有小蔡的修车铺现在还开着。因为大家都很熟悉,有些人来取快递都不用进门找,小蔡立马可以帮忙找到。便民服务的叠加让小蔡以及附近的居民都获益。

让“游击队”转正 考验城市管理水平

开拓经营方式可以让“小修小补”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但是自发的改变不是人人都行。郭永生是一名老修鞋匠,兼做副业对他来说并不容易。

郭永生前不久还在双塔市集的河边摆着摊,如今,他已经搬进了城管部门专门为他设置的便民服务点。透明的玻璃门加上敞亮的工作空间,刮风下雨都不用怕了,关键还是免费的。

“我这是小本生意,修一双鞋也就几十块钱,一天能修几双就到顶了。”郭永生在双塔市集旁边已经摆摊20多年,附近居民非常认可他的手艺。谈及增加副业,郭永生坦言,以前“打游击”的时候场地不够,想要搬进店铺的话成本又太高,“关键是年纪大了,很多东西都学不会”。内外因素的限制,让郭永生只能守着他的修鞋摊。

前不久,为了能够让双塔市集周边环境整体提升,城管部门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对无证摊贩的管理。姑苏区双塔街道城管处处长董超介绍,经过调查,执法人员发现郭老伯的修鞋摊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如果“一刀切”取缔,不仅郭老伯经济上将受到损失,附近居民也会少了一个修鞋的便民服务点。恰好,城管服务站也有缝纫、配钥匙、小家电修理等,通过综合研判,执法人员最终决定将修鞋摊引导到城管服务站。

董超告诉记者,像郭老伯这样“游击队”“转正”并非个例。在里河新村,社区也将一个修鞋摊请进了里河菜场,经过两年的运作,这家店的生意比摆路边摊时更好了。

“如何让‘小修小补’在不影响市容的情况下,提供更优质的便民服务,避免‘一刀切’让这些弱势群体蒙受损失,考验着我们城市管理的理念能否符合百姓需求。”董超说。

共建平台 让便民服务摆脱“单打独斗”

“小修小补”毕竟是手艺人谋生的手段,他们除了一项娴熟的技能,其他方面很难有更大的拓展。如何帮助他们“抱团取暖”,摆脱“单打独斗”的局面,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平台链接更多资源。经营裁缝铺的张霞就是类似平台的受益者。

在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邻里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张霞经营着一个缝纫摊位。“我一个人负责这个摊位,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收入7000多元。”张霞介绍,一年前她在玲珑湾邻里中心也经营着缝纫摊位。水坊路邻里中心开业前,老乡介绍她来到了这里。凭借着此前积累的客户,张霞的新铺子生意依旧火热。在记者采访时,正与张霞聊天的顾客都夸她手艺好。张霞告诉记者,除了为附近居民提供便民服务,附近的服装店也会介绍客户到这里来缝缝补补。张霞说:“有一次,楼上一家服装店要改十几件衣服,全都送到我这里了。”

张霞的缝纫摊位能够大受欢迎,得益于邻里中心推广的便民服务中心模式。邻里中心商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助理凌晨介绍,每一家邻里中心都专门设有便民服务中心,以远低于市场价的租金租赁给提供便民服务的从业者。让利租金的目的,是为了便民服务价格能定在合理区间。

此外,邻里中心还将这些便民服务纳入统一管理,公示最高指导价格,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通过邻里中心这个平台,有需求的市民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小修小补”,从业者也能有一个稳定的客户群。在客户积累的过程中,从业者可以借助平台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最终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实际上,不仅是商业综合体为便民服务提供了平台,不少社区也在积极为“小修小补”辟出空间。例如原苏州工业园区月亮湾社工委,以“3·5”学雷锋广场志愿服务、每月红色管家公益日、百场服务进社区等活动为契机,利用各社区的小区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等开设缝纫、配钥匙、眼镜修理、手机贴膜等摊点,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记者手记

“小修小补”从业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意外出现瑕疵的物品“重获新生”,创造了生活中的另一种美。

市民需要“小修小补”,经营者也需要市民的光顾来营生。如何在需求与供给之间架起桥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为搭建一个能够满足供需双方的平台而努力着。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小修小补”这样的微利行业可以有“立足之地”;通过网络资源的链接,“小修小补”这样的微利行业也能够享受到“互联网+”的红利。

现代城市,需要“高大上”,同样也需要“烟火气”。有了这样的起步,相信未来“小修小补”会有一席之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