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讯(驻吴中区首席记者 陆宇其)截流湿地聚污水,滤料植物忙吸附,浅滩湿地靓颜值——在太湖生态岛的消夏湾里,一滴“水”要经历多道“考验”、完成一次生态洁净之旅,才能排入太湖。
太湖是太湖流域及长三角的水源生命湖和生态调节平衡池。水是太湖的灵魂,也是太湖生态岛践行“两山”理念的最关键抓手。如何做好“一滴水”的文章,不仅关乎生态岛建设的质量,更关乎着整个太湖生态系统的安全健康。
为了强化太湖水环境治理保护,并在全岛形成示范效应,去年11月起,金庭镇在南部消夏湾区域开始了探索实践。这片区域是岛南部一处重要的汇水区,低洼的地势让雨水、污水在此汇集,成了一片“藏污纳垢”的泥泞滩涂。每逢下雨,山上果树茶树的农药化肥残留在雨水冲刷下,直接排入这片低洼地带。水位上涨后,大量富集着磷、氮元素的污水就通过消夏江直接进入太湖,对水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这样的污染也被称为农村面源污染,其中的磷、氮元素也是蓝藻的“最爱”。为了进行系统化综合治理,金庭镇采用德国智能科技湿地技术,打造了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项目规划实施面积为1800公顷,建设为三期,分别为一期南湾村落区、二期万亩良田区和三区缥缈汊湾区,各区域将因地制宜建设强化型垂直流湿地、浅滩湿地等各类净化型功能湿地210公顷。
项目一期已于今年10月完工。从高空俯瞰,这套看起来像滨水花园的生态修复系统就像飘带一样“系”在消夏江的一侧。不光有颜值,更有“硬核”实力。通过细致排摸梳理,这片区域大大小小、明里暗里的100多条排水沟渠被归纳集中,由多到少、因地制宜改造成了25条可以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沟渠,将污水统一引入0.4公顷的雨污截流湿地,实现了面源污染的有效拦截和收集。
2.6公顷的强化型垂直流湿地里,水生植物鸢尾、美人蕉、旱伞草林立,在它们脚下,还有1米多厚的生态滤料。不同的空隙排布,能有效吸附面源污染中复杂的成分。辅之以多个生态缓冲塘,这样的组合也能对水质水量波动大、变化快的面源污染进行高效疏导和集中处理,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可靠。
12.5公顷浅滩湿地和1公里清水回用廊道则是湿地出水“多功能利用”的真实写照。流速较快的廊道和平静的浅滩湿地“一静一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水景观、创造出水文化、实现清水资源循环利用。一滴“水”也由此完成它的生态洁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