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年职业培训规模位列全省第一,面对国家新部署和我市产业升级新布局——

“大国工匠”培育如何按下加速键

近年来,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的培训需求也不断更新。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审议通过“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明确要求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家、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0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75家,形成以点带面的公共实训网络。面对国家对职业能力提升的新部署,面对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布局,职业技能培训如何抢抓新机遇,值得关注。

从固定阵地到流动基地,技能培训深入产业一线

近期,苏州工业园区总工会举办的2021年企业工会“职工学堂”创建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共创建了40家。当下,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改革中的自主权得到充分尊重,可根据生产实际开发评价标准,实现岗位需求、技能等级和收入待遇相匹配,培训主体地位不断突显。

“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474名社内讲师、91名高级技师、111名领军人才”,走进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大楼,墙上的大幅荣誉榜十分亮眼。作为首批入驻苏州工业园区的外商独资企业,三星半导体公司凭借企业大学培养机制这一秘诀锻造了一支庞大的高质量人才队伍,今年正在积极申报“职工学堂”。

职工参加企业技能培训(资料图片)。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供图

当前苏州正不断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星半导体公司紧跟产业人才培养方向,不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共有六大实训平台,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大学、学历教育引校入企、创新实施新型学徒制等方式,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持续培养符合产业要求的技能人才。”公司人事部部长方红兵说,目前,公司创办的首个工科类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养69名核心技术人才,首个宿舍学习型组织累计运营302批次、9462人次、61万多课时,职工学习热情高涨。2019年公司成为江苏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截至今年11月,累计发证2725张,其中高级工1691人次,技师333人次以及高级技师131人次,涵盖15个职业(工种)。“今年我们启动了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申报工作,希望借助公司的行业优势、人才优势、实训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紧缺型技能人才,助推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红兵说。

除了企业主体培训模式,苏州还有一个“流动”的人才培养基地——“星期天工程师”巡讲团,由苏州工业园区总工会主办,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工程师技师协会承办。该协会构建完整的人才服务体系和对接交流平台,长期开展产业职工能力提升,先后吸纳了近40位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类、管理类、咨询类技能人才专家。截至目前,巡讲团走进60余家企业,提供职工培训达80余次,参与人数超4000人次。“打造行业协会牵头的公共实训基地,便于灵活对接高校、企业和公益资源,实现师资、平台、服务对象的高效整合。”协会秘书长郭家星说,期待该模式成为解决人才培养的又一创新途径。

从区域特色到产业特点,技能实训构建完善体系

近日,2021年下半年江苏省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落下帷幕,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朱嘉琪正等待着成绩出炉。由于大学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后初入公司的她曾感到十分迷茫,今年她进入江苏中融外包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学习了近两个月的劳动关系协调员课程后参加了这次考试,信心满满。“课上会有案例分析、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培训等内容,对我的日常业务很有帮助。”朱嘉琪说,如果这次考过,不仅学费全额返还,每个月还能加300元技能工资,非常有吸引力。

去年,姑苏区总工会在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和江苏中融外包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了首批姑苏区“匠人匠星”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据了解,今年江苏中融外包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累计培训近1200人,并举办了2场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培训要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企业需求和培养方向互通契合,根据学员需求,我们明年计划开设直播带货、金融服务课程。”公司总经理刘俊说,市人社部门针对职工技能培训还有配套奖补政策,诚意满满。

第十一届苏州工业园区高技能大赛现场(资料图片)。市人社局供图

以产引才,以才兴业,技能培训必须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特色。“姑苏区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体,产业工人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餐饮住宿、批发零售、家政服务、交通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房产装潢、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产业。”姑苏区总工会基层工作部部长姜达震说,区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情况促使他们在“培训+竞赛+创新”上行动起来,创建符合自身队伍建设的实训基地。今年将继续创建两三家实训基地,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奖励,进一步扩大基地覆盖面,推动产业工人队伍赋能成长。

与此同时,积极打造助力人才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配套阵地”显得尤为重要。近日,苏州市总工会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首批苏州工匠实训基地验收工作,前期各级工会组织踊跃申报。据了解,申报单位涵盖苏绣、电气、云计算、通信、智能控制、汽车技术、半导体等领域,产业门类丰富,资源实力雄厚。“我们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建设综合性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和教育单位的主体作用。”市总工会产业办主任柯建明表示,将进一步构建门类齐全、技术先进、共享开放、特色鲜明的苏州工匠实训体系,助力广大职工素质提升。

从需求匹配到能力匹配,项目制培训有望缓解结构性紧缺

当前,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人才培养跟不上需求变化,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结构性紧缺状况长期存在。《苏州市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目录(2021版)》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加工、化工环保、建筑施工、生产服务等108个职业(工种)最为紧缺。因此,精准开展产业急需的专业(工种)培训、增加紧缺型高技能人才数量迫在眉睫。

“截至2021年11月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1万人次,全市技能人才总数达220.5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数80.65万人,年职业培训规模、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增量均位列全省第一,总体来说,我市的技能人才规模与苏州制造大市、工业大市的地位相匹配。”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罗迪说,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实际需要,现已初步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苏州模式,构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区域性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和专项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协调发展的“1+N”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体系,每年为职业院校、企业提供实训超5万人次。市人社部门对于紧缺职业(工种)的培训补贴上浮30%,降低目录内紧缺高技能人才落户门槛。同时对培养单位按照高级工以上人才培养数给予额外奖励,引导企业大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

此外,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近期制定出台的《苏州市项目制培训实施细则(试行)》采取整建制购买职业培训项目的培训模式,突出产业与培训无缝对接,围绕“苏州制造”“江南文化”等重点产业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更好地服务于苏州产业转型升级。按规定完成项目制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按每人每课时30元的标准给予项目承训机构培训补贴。“截至目前,全市已陆续发布项目制培训目录清单,涉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方面的专业(工种)超过100个,确定承训机构145家,申请培训17920人,培训合格4008人。”罗迪说,到2021年底,苏州将实现项目制培训模式区域全覆盖。

(记者 钱茹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