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秉刚正在查看楼顶违建拆除情况。  记者 严松摄

搜索藏身小巷违建,为“古城更新”寻找解决之道

本报讯(记者 严松 通讯员 马曦炜)前天一大早,古城的小巷才刚刚“苏醒”,姑苏区沧浪街道城管队员沈秉刚已经穿梭其中,开始一天的工作。搜索藏身小巷的违规建筑、走家串户做通思想工作、徒手搬运3吨建筑垃圾……每天,沈秉刚都要走上30000多步,足迹踏遍每一条小巷,用心为古城“美颜”。

道前32号街坊是沈秉刚的“主战场”。由于位于姑苏古城的核心位置,道前32号街坊内部依然保留着明清以来的走向与格局,其中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是苏州古城保护重点打造的片区之一。但由于街巷年代久远,纵横交错且非常狭窄,许多违建建成年代久远,且位置较为隐蔽,给违建认定和拆除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沈秉刚作为道前32号街坊的“守护者”,搜寻隐蔽其中的违规建筑物是他的主要任务。“这里的街巷很狭窄,很多地方我都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过,而且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违建已很难与原有古宅分清。”沈秉刚介绍,自己白天穿梭在小巷里拍摄照片,下班后对着图纸、照片仔细比对,将每一处违建的轮廓描绘下来,确保拆除过程中不伤害到旁边的古建老宅。正是这份认真与执着,在沈秉刚的手机里,保留着好几个相册,每个相册里都保存着数千张各种建筑物的照片。

心里有了图纸,如何拆除清理对于沈秉刚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道前32号街坊内老宅多,大部分的老宅进深几十米,其中居住了几十户人家,孤寡老人、外来人员尤其多。沈秉刚介绍,这些居民的居住面积大多只有几平方米,为了拓展居住空间,在老宅的角落里搭建了不少的小面积违建,用来堆放杂物等,不仅对老宅古建存在破坏,还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说服这些居民同意拆除违建,沈秉刚每天都要上门,宣传古城保护更新的重要性,并积极为大家寻找解决之道。

当天,在小巷巡查过程中,沈秉刚被居民沈秀英拉住,走过弯弯曲曲的通道,来到富郎中巷的一处院子里。只见10平方米的公共小院被两户人家分割占用,还私自修建了2处卫生间,大约2.5平方米。沈秉刚告诉记者,这是他见过最小的违建,这两处违建采用砖混结构、彩钢板顶,安全隐患非常大,而且没有基本的除臭通风装置,确实异味很大,对周边的居民都有影响。“违建要拆,但是居民上厕所的问题也得解决。”沈秉刚说,接下来几天,自己将会联系相关部门,商量具体的解决对策。

不仅要动脑子、磨嘴皮子,沈秉刚的日常工作中,还少不了体力活。当天,记者跟着沈秉刚来到瓣莲巷35号的一处支巷,这里拆除了楼顶的违建后,大量的建筑垃圾亟待清运,但由于小巷过于狭窄,清运车难以到达。“违建拆除并不代表着拆违工作的结束,后续的垃圾清运、拆后重建工作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居民、企业的每一次配合,都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要做到拆违全链式服务,不辜负群众的信任。”沈秉刚一边说着,一边徒手将砖块等垃圾装进蛇皮袋里,拖到巷口,等待清运车拖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