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96个乡镇(街道)建立“社区慈善基金”解决群众身边“小急难”问题
苏报讯(记者 林琳 通讯员 苏民)依托登记的慈善组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链接公益资源流转到社区,对接居民需求,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和市慈善总会联合推动“社区慈善基金”落地,截至9月底,全市9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社区慈善基金”,另有565个村(社区)建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慈善资金近5200万元下沉基层,成为苏州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力量、新模式。
今年5月21日,苏州高新区万枫社区“创益∞”基金“乡邻花园”营造项目启动,社区内7家共建单位捐资,社区党员、居民群众纷纷参与,将22处旧址改造成了小花园,并链接2支社区志愿队对小花园进行日常维护管理。
“小花园改造既不属于社区居委会经费支出的范畴,物业也不愿意掏钱,如果换成过去,这个改造需求可能就此搁浅。” 狮山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周丽平说,社区慈善基金的落地,解决了一批基层治理的“小急难”问题,另外还带动居民参与,引导他们从旁观者变成解决问题的一分子。
为支持和引导慈善资源下沉,探索慈善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苏州决定以建立“社区慈善基金”为切入点。今年3月,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联合出台《关于推动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的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发起方为乡镇、街道,资金托管方为登记慈善组织,启动资金不少于10万元,主要面向社区开展6大类慈善项目。
“在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建立过程中,各地紧紧围绕慈善、社工、志愿服务三大核心元素,积极构建‘五线’促‘善治’模式,逐步走出以社区基金为纽带、协同联动为方式、慈善项目为核心、专业服务为支撑、多元参与为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慈善之路。”市民政局副局长芮静珈表示。
“五线”具体而言,一是健全“主体线”,解决“谁”来做。二是完善“资金线”,解决“钱”从哪里来。三是建设“项目线”,解决“项目”怎么做。四是延伸“服务线”,解决“社工”如何作为。五是扩大“参与线”,解决“志愿力量”如何培育孵化。
在政府统一救助、慈善组织定向帮扶、社会自发救助之外,根据本辖区内实际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多样化、个性化的精准帮扶,成为社区慈善基金的首要工作。
“社区慈善基金”建立推进以来,成效显著。今年9月全市开展的“社区慈善基金”精准对接项目活动中,96个“社区慈善基金”对接实施113个慈善项目,涵盖扶老、帮困、助残,包括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失独家庭帮扶、社区教育、村庄环境改善、疫情防控等。各地广泛开展的“微心愿”活动,有的为低保边缘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有的为大病家庭送上温暖,有的为困境儿童家庭链接教辅培训、心理辅导资源,有的组织志愿者开展残疾人就医陪伴等,精准化解决困难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