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兆帅 通讯员 吴韫)“苏州城是由谁建的?”“只给你们一根绳子和一卷卷尺,你们有办法测量出城墙的高度吗?”近日,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色里程社区联合团支部,组织辖区20组亲子家庭来到位于相门古城墙的苏州城墙博物馆开展“探索古城奥秘”活动,一起认识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现场,志愿者刘雯给孩子们讲起了苏州古城墙的历史,“苏州最古老的城墙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大兴土木,筑吴大城于江南原野,那八城门分别是:平门、齐门、娄门、匠门、蛇门、盘门、胥门、阊门。”刘雯说。从未听过“蛇门”的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听我奶奶说过,1952年在人民桥北侧的城墙附近曾挖到过‘蛇门’界石,但后来就不知道去哪里了。”老苏州朱莉君说。刘雯介绍,《孔子家语》里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千多年前的测量技术还相当落后,人们除了用目测外,没有测量仪器可以使用,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进行长度度量。现场,刘雯给孩子们分发卷尺和绳子,让他们开动脑筋用古人的方式测量城墙高度。孩子们4人一组,分工合作,两人站在城墙上给绳子绑上重物后往下放,剩下两人则在城墙下方观察绳子下放情况,当绳子放到底时做好标记,再用尺子测量绳子长度。
测量完城墙后,小朋友们又面临了一项新的挑战——将测量出的城墙高度换算成古代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来说难度不小。孩子们纷纷看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少家长拿起手机,现学现教,给自己的孩子讲解起来。“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大家在初步学习后,很快就换算出了答案,然而各组家庭换算得出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因为各朝各代的‘尺’长度并不一致,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15.8厘米一直演化到今天的33.33厘米,但都采用了十进位制: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刘雯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