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垃圾分类精细化提升行动的开展,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车在提供便民服务、实现商业街区动态监管等方面发挥了大作用—— 

“时尚”分类车跑出加速度

□苏报记者 肖辛 苏报通讯员 镇城

最近,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一辆辆垃圾分类车穿梭在城乡各处,成了当地流动的“时尚风景”。随着垃圾分类精细化提升行动的开展,这些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车在提供垃圾分类投放便民服务、实现商业街区动态监管、智能化管理进村入户等方面发挥了大作用。

敲开家门叩开“心门”

“服务车+巡检车”帮管两不误

“好婆开开门,我到了,您把垃圾袋交给我就可以了。”傍晚时分,一辆蓝色的垃圾分类便民流动服务车停在了镇湖秀岸花园一区5幢的楼下,垃圾分类志愿者上楼敲开了腿脚不便的空巢老人郁好婆家的门。他接过郁好婆手中的数个已分好类的垃圾袋,下楼后分别投放进“小蓝车”上不同的垃圾桶内。完成了一次上门收集后,志愿者又匆匆赶往下一个服务对象家。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来,镇湖街道居民参与度不断提高,每天“打卡”小区清洁屋已成为居民的习惯。但对于一些出门不便的居民来说,这成了难题。如何既照顾他们的特殊情况,又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镇湖街道垃圾分类工作专班推出的“志愿者+小蓝车”帮扶模式发挥了作用。

在摸排核实后,镇湖街道垃圾分类工作专班把包括郁好婆在内的15户居民列为“小蓝车”首批服务对象,在每天清洁屋开放时间段内同步提供生活垃圾上门收集服务。“上门服务,敲开的是家门,也是‘心门’。”专班负责人如是说。

与此同时,针对现阶段仍有部分居民未养成分类的习惯,不遵守“定时定点”投放规定,将垃圾袋随意丢弃在清洁屋外的现象,秀岸花园两辆“小蓝车”在清洁屋非开放时段变成了“垃圾过时投放巡检车”。一方面,志愿者和物业工作人员在小区内循环检查,将发现的过时投放垃圾和公共场地新产生垃圾经过清理、分类收入车内,及时维护小区环境卫生秩序。另一方面,垃圾分类专班工作人员通过小区内各处实时监控系统找到当事人,通过上门宣传教育、大屏幕“红黑榜”曝光、城管部门立案查处等措施做好源头管控。

垃圾分类便民流动服务车推行以来,受到居民的欢迎和好评,目前已在镇湖各个居民小区推广。

商业街区转运“公交化”

“撤桶入店”试出新经验

清晨,伴随着收运车上悦耳的音乐声,垃圾收运员老郁准时出现在镇湖绣品街。很快,沿街商户挨个儿来倒垃圾。老郁逐一开袋检查,并记录相应店铺的垃圾分类情况。

镇湖绣品街是一条集生产、销售苏绣作品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同时也是省级市容管理示范路。作为镇湖街道“撤桶入店、上门收运”的示范道路,今年10月起,绣品街共撤除垃圾桶点位98处,减少垃圾桶196个,涉及商家400余户。老郁介绍:“现在九成左右商户能规范分类。如果分得不好,第一次咱们手把手指导,第二次就要拒收了!”

如今,“撤桶入店”已延伸到绣品街周边的绣馆街、东城路等道路,街道垃圾分类工作专班确定垃圾收集的点位和时间,按照每个垃圾收集站点的辐射范围和收集时长,串联起一条固定线路,垃圾转运车像公交车一样,准点到站分类收运垃圾,运至垃圾中转站处理。目前投用的6辆小型转运车每天早晚两个时段收运垃圾,根据每天垃圾实时收运量,转运车还会适当增加收运频次,实现“作业流程设定-提醒商户准备-车辆到达提醒-迅速随车投放-密闭转运处置”的收运新模式。

新模式的推广,得到了附近居民和商户的认可,大家纷纷表示:“垃圾桶不见了,但大家很自觉,并没有看到沿街乱扔垃圾的现象,以前垃圾桶附近污水横流的情况也不见了。”

农村收集走向智能化

让乡村更净美村民更文明

村道漂亮整洁、庭院井然有序……走进镇湖石帆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清新秀美的乡村图景。这些与石帆村开展的垃圾分类工作密不可分。

每天清晨6点半,移动分类车会准时出现在村道上,村民有序地把垃圾拿到分类车上。“车长”一一检查、手把手教村民垃圾分类;到了8点半,分类车准时开走。

眼前这个蓝色的“大家伙”,模样酷似三轮车,但比普通三轮车多了一些科技感。村民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很多没有智能手机,以前一直无法兑换垃圾分类积分,现在只要拿出卡片一刷,通过车身下端自带的智能称重积分器,完成垃圾称重后,就能自动获得积分。一天两个时段的垃圾收集完毕后,车上的智能称重系统会显示当天收集垃圾的户数、重量以及垃圾分类是否合格等信息。

石帆村负责人介绍,移动分类车做到了“户分类、车收集、即转运”,垃圾全过程在车上收集,不落地、不占空间,以推动“无桶无点无亭化村”创建。分类车进村以来,为村民提供了垃圾分类“一条龙”服务体验,不仅推动了上门收运工作快速、便捷、规范开展,村民的分类意识和分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这一做法在提升乡村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