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相城区黄桥街道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径——

唤醒“沉睡”土地 “整”出金山银山

近日,相城区黄桥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方案通过省级审查,成为全国446个试点中,首个报自然资源部、首个通过省级审查的方案。

一组数据能直观地看到变化:工业用地从6300亩缩减至3600亩,容积率由0.7提升至2.7;耕地数量从285块减少到94块,耕地平均面积由10.5亩增至114.6亩,共计新增耕地1800亩。

工业用地减量增容,耕地集中连片度提升,自2020年率先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来,黄桥街道围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推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对土地资源展开全要素整治提升。

“沉睡”的土地被唤醒,土地集约化利用激活发展新动力。今年1至7月,黄桥街道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3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49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工业投资4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52.9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注册外资4061万美元,同比增长7420%,实际使用外资9480万美元,同比增长399%,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在仅23.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张“现代精致新城区 美好生态金黄桥”的蓝图正在徐徐打开。

高标准规划,全域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距离高铁苏州北站、苏州火车站均只需10分钟车程,紧邻沪宁、苏嘉杭和苏州绕城3条高速公路,西濒苏州高新区,南依姑苏区,北接苏州高铁新城,东连相城中心城区元和街道,黄桥的区位优势不言而喻。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黄桥有着“老板镇”之称,曾是苏南村级工业经济的榜样镇。

然而,在早期发展中,不少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为主,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的黄桥来说,已然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将碎片化的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重新整合,让各类用地变得相对集中。”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宏庆介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从土地整理到土地整治的简单升级,而是对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突破和蝶变,“我们要进行的是对土地的全要素整治提升。”

何为“全要素”,不同于以往土地整治项目内容单一的方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要发挥土地整治“1+N”综合效益,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根据试点方案,黄桥将构建“一轴、两带、三心、四片”的现代田园城市格局,即沿中心河规划黄桥中心轴,沿春申湖路东西向的城市生活带、沿安元路东西向的研发产业带,打造创智、商贸和文化中心,塑造城市公园片区、田园郊野片区、产业研发片区、都市生活片区,方案共包含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和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四大工程26个子项目,努力实现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双赢。

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黄桥街道为大庄、胡湾、生田村等7个行政村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对街道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

以位于广济北路以东、黄蠡路南北两侧的张庄村为例,张庄村整体提升项目占地约840亩。黄蠡路南侧原工业集中区规划为生活和公共服务区,通过实施“退二进三”,腾退低效工业,盘活土地约300亩,实现生活区集中连片。黄蠡路北侧区域规划为农林用地和绿地,通过实施“退二还一”类项目,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工业用地约240亩,原工业用地空间腾挪至产业集聚区内,为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通过对张庄村原400多户农户整村搬迁、异地安置,腾出土地约300亩。腾出的540亩土地将作为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通过土地平田整理和土壤培肥工程,实现耕地集聚连片。

研发+生产,“1+2+N”多载体格局激活土地利用率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不断推进中,黄桥产业发展布局也逐步更新。

原有村级工业集中区数量较多,大小企业集聚,面对存在的“布局散、污染重、隐患多、亩产低”等问题,黄桥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第一步就是做“减法”。

作为苏州“双百行动”的先行区域,近年来,黄桥持续进行工业用地改造,对村级工业集中区进行再开发,高效推动村级工业集中区转型。

根据相城区“一区十业百园千企”发展图景,立足黄桥“2+4”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产业集中、要素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黄桥着力构建“1+2+N”多载体格局,即1个黄桥智能产业国际研发社区,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总部经济科创园2个产业园,以及N个新建造和未来拟建造的载体。

“以前将企业搬离黄桥,就是因为空间不够。这次能重回黄桥,落户在黄桥智能产业国际研发社区,虽然获批的工业用地亩数减少了,但实质上是减量增容,土地使用更加集约化。”苏州市冯氏实验动物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淑琴说,目前项目主体建筑正在加紧施工中,预计明年3月即可入驻试产,“这次回来很惊喜,周边配套和环境大幅提升,这对企业吸引人才、招揽客户来说也是优势,为企业营造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冯淑琴所说的黄桥智能产业国际研发社区,项目规划片区东至中心河,南至旺盛路,西至长流河,北至东挺河路,于2019年启动建设。通过产业用地“腾挪、转型、集聚”,原来区域内的“老、旧、散、小”的产业用地整合为5350亩产业集聚区。更新完成后,研发社区内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将达到2.5以上,生产性研发用地将提升至3.0以上,初步实现产业用地减量增容与空间布局优化,推动产业用地由分散走向集聚。

“要减少用地,向天空要空间,就不可能发展大量占用土地的大型制造业,我们瞄准的就是‘创新研发+智能制造’的产业发展模式。”冯宏庆说。

“研发社区内的8个产业项目中,7个在今年投用。”黄桥街道规划建设管理局局长孔俊介绍,街道还打造了一座10层楼的未来工场,将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区,为街道新一代电子信息、工业设计、先进材料、卫星导航服务等高端产业提供科技孵化、研发制造、产业加速器等功能。

通过推进产业用地保护更新,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各类建设用地布局,黄桥已初步实现了工业用地减量增容,进一步激活土地利用新动能。

三生融合,蓝绿交织端稳生态发展“聚宝盆”

北有由300多个沉降鱼塘和200多亩荒滩废弃河道改建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0亩的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南有规划用地12.04平方公里,苏州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虎丘湿地公园;西部片区为风景优美的田园片区;区域内53条河道水网密布……

黄桥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南北双湿地、西部田园的格局仿若一个聚宝盆,如何将这个生态绿色的聚宝盆端得更稳?

“我们虽然有天然的南北双湿地,但两个湿地不能形成呼应;水网密布,河道间却不沟通,这是痛点、难点,也是生态修复中的重点。”冯宏庆说,黄桥街道充分发挥现有生态资源优势,结合街道西部田园片区建设,着力推动生态廊道建设,构筑生态保育区,形成“南北湿地、西园东城”的空间布局。

以绿为底,将生态、生产、生活融为一体,黄桥谋划建设总长32.5公里的慢行步道,深度融入相城区慢行系统。“目前,一期打造的10.7公里C形步道,可将南北湿地和西部田园片区串联起来,预计今年10月完工。”孔俊介绍,其余慢行步道则将穿过生产、生活区域。

对全域实施农用地整治,黄桥街道围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建设,大大提高了耕地集中连片度。通过完善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和土壤培肥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耕地质量,国家利用等由原来的6等提升到5等。整治完成后,将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优质生态保护格局,建设高效农田10770亩。

针对河道水系,黄桥实施朝阳河、村后河等河道驳岸工程;已完成东挺河东段、内青台河等20余条河道清淤,原有7条黑臭河道全部整治到位,通过实施生态驳岸建设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系畅通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整治河道12560米。同时,新建污水管网14公里,完成研发社区道路景观绿化、沈思港滨水景观提升等工程,新增绿化面积92万平方米,将形成C字形的生态用地布局和蓝绿交织的城乡生态网络。(记者 袁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