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重点领域 放大“龙头”效应
今年6月28日,太仓港集装箱四期码头正式启用,并与上港集团就四期集装箱码头合作正式签署协议,将太仓港区打造为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近洋运输集散中心以及江海联运核心港区,承接上海港溢出的近远洋、内贸等航线箱源。
这是长江流域首个堆场自动化码头,也是上海港、太仓港推进沪苏同城、沪太同港的核心合作项目,共享一个客服体系,整合两港资源,实现货物进入太仓港即视同进入上海港,对于建设沪苏同城化集装箱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近年来,我市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与上海市有关部门、机构和企业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建立更加紧密、更大范围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上海、苏州都是工业大市,产业互动合作是沪苏同城化的重要途径。苏州利用两地产业对接优势,积极为上海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提供配套,协同打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成为上海资源要素承载地和高端制造协同区,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
记者从苏州市发改委了解到,我市加快推进沪苏同城化,主动服务上海、融入上海,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牵头制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苏州实施方案》,跟踪落实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州行动计划》及“三重清单”(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平台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清单)。
面对“溢出效应”,我市抓住机遇,推动科技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先进技术成果最先落地转化基地。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苏研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智研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苏研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继建成投用。苏州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推动G60科创走廊智能驾驶产业联盟、产业园区联盟等建设。
驾车上高速,能更直观地感受沪苏同城化带来的交通便捷:沪宜高速苏沪衔接段、外青松公路改扩建、锦商公路对接金商公路等项目陆续推进,再加上崧泽大道昆山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嘉青昆快速路、玉溪大道对接上海新太路等项目,省际断头路不断被打通。
随着沪苏深化公共服务合作,普通百姓切实享受到了同城化带来的便利。今年5月,苏州市人社局与上海市4家工伤康复定点机构签署了《长三角地区工伤康复医疗服务协议》,首次将上海市工伤康复定点机构纳入苏州市协议范围。廖某是吴江区汾湖高新区某企业的一名操作工,5月28日在工作中受到机械事故伤害,导致胸腰背部、右肩部外伤及多处挫伤,被认定工伤。考虑到上海优质的医疗康复资源,廖某申请进入上海养志康复医院进行工伤康复治疗。治疗一个周期后,廖某伤情有效好转,各项功能恢复明显。近日,他顺利从上海市定点机构出院,成为沪苏同城工伤康复合作以来的第一位受益者。
目前,我市聚焦共建共享这一核心,全面梳理以要素集聚共享、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共保联治、服务便利共享、区域协同开放、体制机制创新等为着力点提升沪苏同城化水平的重大政策诉求,既抢抓沪苏同城化机遇,又在对接合作中形成更多机遇,推动沪苏两地在交通、信息、科技、环保、信用、人社、金融、产业、能源、城市合作等领域拓展互利共赢的空间,进一步充实沪苏同城化发展内涵。(记者 张帅)
【数据链接】
我市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长三角一体化对接说明会和城市推介会,签约90个专项合作和项目合作协议;与中国商飞开展多次沟通对接,签约7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230亿元,全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我市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个一批”清单,其中政策措施26项、功能平台96个、重大项目118个,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太仓、昆山、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被纳入北向拓展带范围。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1+1+N”规划体系中,我市聚焦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全力推动2021年度71项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