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苏州锚定“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更加突出创新策源功能和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导向——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

扛起“最美窗口”新使命,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立足新起点,苏州科技工作如何展现新作为?即日起,本报推出“加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专栏,聚焦苏州“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创新生态、科技战略力量、创新资源、科技人才、科技体制改革等各领域的新成果、新举措,系统展现“奋战‘十四五’苏州科技在行动”的积极作为。

日前,由苏州市科技局牵头编制的《苏州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根据“规划”,苏州在“十四五”期间,锚定“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更加突出创新策源功能和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导向,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领域创新策源地和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

“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充分把握科技创新新使命,梳理总结了“十三五”时期苏州科技创新发展基础,着眼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分析了“十四五”时期苏州科技发展形势和使命。

在战略定位上,“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苏州在全省、全国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领域创新策源地。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举全市力量培育若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在材料科学、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领域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创新策源地。协调推动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未来产业加速成长、传统产业高端发展,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提升苏州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将升至4%

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科技支撑现代化新征程。在“十四五”发展目标上,“规划”提出,到2025年,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更加强大、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更加高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牢固、高端创新人才资源更加富集、科技创新载体成效更加突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更加优化。这“六个更加”共有15个具体目标。其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左右,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梯队;高新技术企业达2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0亿元、累计引进顶尖和重大创新团队50个、新型研发组织机构150家、“科贷通”贷款累计惠及企业15000家等5个指标,力争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番。此外,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左右。

“规划”特色亮点突出。注重基础研究能力的培育。前瞻布局引领苏州未来创新发展的创新源,支持各板块建设太湖科学城等创新增长极,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提升生命科学、先进材料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基础创新能力。

突出沪苏同城科技合作。抢抓机遇对接服务上海,大力强化沪苏同城科技合作,在创新方向上推进分工合作,在创新环境上推进区域一体,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推进共建共享,在科技服务上推进协作联动,在创新要素上推进合理流动。

全面布局提升数字科技。结合苏州制造业基础,设置“数字科技”技术布局方向,加快突破数字技术基础软硬件,加强数字科技场景应用,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标志性技术成果,以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设置了“绿色低碳”技术布局领域,强化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供给。

九项重点任务谋求九个“最”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规划”提出了九项重点任务:构建“最协调”创新布局,提出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纳入形成“一环三带”总体创新格局。加快建设太湖科学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等创新增长极,夯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着力推进县域科技创新取得新发展。

突破“最需要”关键核心技术,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生物医药、数字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6大领域,提出36个子领域的技术布局方向,同时在生命科学、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基础研究。

壮大“最强劲”企业梯队,围绕创新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上市企业、科技中小企业实施培育计划,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万家、新增科技上市企业100家、年入库1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

建设“最硬核”创新载体,提出加快建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集聚“最优秀”创新人才,提出聚焦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外籍高端人才、企业家创新素质、人才创新发展环境等,深入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区。力争到2025年,市级以上高层次领军人才累计达5000人、顶尖和重大创新团队50个、新增外国高端人才4000人。

开展“最广泛”科技合作,提出聚焦沪苏同城、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大院大所、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等,广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

健全“最适应”体制机制,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专项行动,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打造“最舒心”品牌服务,开展创新创业品牌服务专项行动,积极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环境。

供给“最惠民”科技成果,聚焦科技引领农业创新、支撑安全发展、赋能美好生活等,加强高质量产品供给。(记者 张晓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