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5月完成82个镇(街道)地名规划

近日,民政部对我市积极推进镇级地名规划编制工作,有效解决地名命名更名与城镇规划建设不同步、不匹配的问题,规范地名管理,保护传承地名文脉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简报编发全国供各地参考。

有一些道路建设多年,仍没有命名地名,有的长期使用工程名;在相城区渭塘镇有条“爱格豪路”,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读起来总感觉怪怪的;还有,市区有多条“人民路”,叫“东街”的路有12条之多。这些“有地无名”和“大洋怪重”地名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随着苏州市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小城镇范围内的道路、居民区、桥梁等地理实体日益增多,地名命名更名工作与城镇规划建设有些脱节。同时,部分地区命名更名存在随意性,新生地名的科学化、系列化、层次化程度不高,地名历史文化挖掘和弘扬不够。

为此,2017年下半年以来,苏州市地名主管部门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县区组织协调、镇(街道)发挥主体责任”方式,将编制镇级地名规划作为推进地名管理规范化和地名文化保护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至2021年5月底,全市96个镇(街道)全部启动地名规划工作,其中82个镇(街道)已完成。全市共规划8大类24小类地名57605条,编制地名采词库33186条。

开展镇级地名规划,是以城镇建设等规划为基础,采用“规划的语言、发展的眼光、规范的方法”,精心编写规划设计书和地名采词库、科学设计规划方案,提出相应地名类别的规划要点,清理解决“大洋怪重”等地名问题,重点提升道路街巷地名的系列化、层次化水平,解决城镇规划与地名现状的统一协调问题。镇级地名规划经过组织论证评估、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后予以公布实施。

我市镇级地名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加强地名源头治理、传承地名文化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一是规范了地名管理。通过镇级地名规划,将地名命名更名方案相对固化下来,实现规划区域内地名的有序管理,使地名命名更名更加严格、规范,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二是夯实了基层基础。通过编制工作,各地挖掘、整理了一批有价值的历史老地名,解决有地无名244条,纠正并形成了3000多条新的地名调查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地名普查成果;地名规划作为今后开展地名申报审批、地名标志设置等工作的依据,夯实了地名管理的工作基础。三是赓续了地名文化。通过综合考虑各相关方面的因素,确定规划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譬如镇湖的苏绣系列地名、沺泾的阳澄湖景系列地名等,以增强地名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促进了地名文化传承与弘扬。以渭塘镇的“爱格豪路”为例,根据所在镇级地名规划,拟调整更名为渭雪路,因旧时属于渭雪乡,故名。东桥地区的人民路,根据所在镇级地名规划,更名为望东路,即望亭至东桥的道路。对其他重名道路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记者 林琳 通讯员 莫俊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