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交出“年中答卷”
昨天,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举行制度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示范区聚焦“8+1”重点领域共取得18项具有突破性、首创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包括“一河三湖”等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以及跟踪评估制度等。
18项创新成果集中在规划管理、生态保护、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比如,在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区推出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机制,覆盖215万名示范区常住居民,已实现示范区内图书馆通借通还、旅游景点入园优惠、跨省公交刷卡乘车等便民服务。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示范区建立执委会党建工作机制和执委会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党组、机关党委和机关纪委,探索实行全员聘任管理制度,形成跨区域更加开放灵活、互联互通的干部选用和激励机制。
记者注意到,在示范区当日交出的“年中答卷”上,“苏州样本”表现亮眼。今年,青吴嘉三地同步启用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纳入三地所有权限内全部民生事项。目前,吴江区已接入通办事项1398项,位列三地之首。
在要素流动方面,苏州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有力支撑。当前,示范区正大力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支付一体化和同城化。今年“55购物节”期间,苏州市共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18.18万个,总金额达1000万元,在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线下、线上商户跨域无门槛使用。
此外,自示范区“金融十六条”推出后,先后有13家金融机构设立一体化示范区分支机构。其中,中国银行苏州分行成功发放首笔“长三角生态绿色贷”,促进区域经济向绿色生态转型升级。
“从‘纸上’落到‘地上’,长三角一体化制度创新正在释放红利。”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表示,落地今年上半年取得的18项制度创新成果同时,还有一批一体化制度正在抓紧制定中。到今年10月底,预期可形成示范区第二个建设年35项左右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记者 王英 见习记者 周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