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孵化企业128家,获批领军人才占全区40%,通过创投提升孵化企业估值——

苏州高新区:紧盯大院大所挖“金矿”

“我们在3月底取得了施工许可,预计本月开展设备调试并投产。”新落户于苏州高新区浒墅关上市科创园内的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功能材料技术研究所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所长徐卓提到的这个即将产业化的重点项目,是今年获得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的项目——由徐卓和李飞教授团队研发出具有超高压电性能的透明铁电单晶。据悉,这种材料可大幅提升光声成像系统在疾病诊断中的成像分辨率,是相关领域的一种全新关键材料。

数据显示,去年高新区大院大所孵化企业达128家;正是高新区人深挖大院大所科技“金矿”,才更让这股创新驱动力源源不断。大院大所正成为苏州城西科技创新的“聚宝盆、策源地、强引擎”,为苏州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贡献着积极力量。

资源聚集效应明显

成为高层次人才“聚宝盆”

一直以来,超百家大院大所,是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特色”所在。这些“国字号”“中字头”大院大所已形成资源聚集效应。

据高新区科创部门统计,大院大所近三年市级以上领军人才获批人次在全区占比正逐步增加。去年,院所获批市级以上领军人才25项,占全区立项数的40%;高新区4家单位获省引进外国人才专项奖励,其中3家单位为院所平台及其孵化引进企业。

作为2008年高新区引进的第一个“中字头”院所平台——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才济济。去年12月,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批国家级精益创业方向“双创”示范基地。这一年,医工所医学检验室主任、研究员周连群获批国家级人才计划。

同样有着好消息的还有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去年,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当选为2020年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在一般概念里,科研人才从事着一些难懂且艰涩的科研工作。然而,来自于清华环境创新研究院的于政道研究员打破了这种“陈规”,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去。

《“嘭”一声爆破,蓝藻变身高价值蛋白粉》这条新闻在蓝藻暴发高峰期,不仅刷出了“点击量”,也获得了省、市,甚至国家级媒体的关注。这种神奇的蛋白粉就来自于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引进培育企业——清正生态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公司创始人于政道通过自主研发的生物大分子瞬时降解技术及装备,将有毒的蓝藻变成可用于养殖水产的高价值蛋白粉。正由于在治理蓝藻方面做出的科研贡献,于政道获批2020年度“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江苏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截至目前,院所平台共集聚高层次人才7000余人,获批姑苏领军人才超70项,省双创人才近50项。

建起重点实验室18个

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策源地”

多年来,除了人才集聚之外,各院所根据自身发展及区域重点产业方向,建设研究中心、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孵化载体,也为全区科技创新工作积蓄了强大“动能”。

高新区科创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院所拥有研发平台,是我们高新区申报各级新型研发机构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高新区院所平台累计获批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2家次,高新区唯一省级重点实验室由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建。由于高校研究院所资源的集聚,该区还获批了2019年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特色载体。

此外,落户高新区的大院大所还建有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个,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个。

那么,一个院所究竟能带来多大能量呢?

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例,多年来,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面向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围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引领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一批以高端超分辨光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为代表的产品相继研发完成,实现了进口替代,并逐步走向产业化。

截至目前,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已建成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与健康研究基地(苏州)、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先进体外诊断技术工程实验室等中科院及省市各级重点实验室20余个。陆续获批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累计实现成果转化近50项,合同额近3亿元。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项目已在区内顺利转移转化,单个转化项目最高6500万元。

同时,还获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3人,江苏省双创团队4个;累计授权专利近1000项,孵化企业59家。

累计孵化企业超580家

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强引擎”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而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之一,便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在高新区,决策者在多年以前,就布局了大院大所的集聚来增加创新驱动力;而院所引进和孵化企业,正渐渐地产生推动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不少技术先进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已成为产业领域里的“明星”。

近日,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完成超1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现有多个产品线的研发、临床试验及生产扩张投入。

据悉,心擎医疗于2017年5月成立,是国仟医疗科技创新研究院引进孵化企业,体现了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创始人徐博翎是国家重大人才项目青年专家、有14年人工心脏研发经验,已将全磁悬浮体外人工心脏推向了临床。

“像心擎医疗这样依托大院大所背景成长起来的优质企业,在高新区还有很多,其规模和产值等也正逐年成倍增长。”高新区科创局局长李伟介绍,像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母公司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估值15亿元;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企业苏州裕太微电子有限公司目前估值约10亿元;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孵化企业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获融资近5亿元,该公司还获批了2020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截至目前,高新区大院大所已累计孵化企业超580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近60亿元,获得投融资近20亿元;其中获得苏高新金控集团早期投资近2亿元,投后估值近200亿元。累计获批高企59家,瞪羚企业11家,独角兽培育企业6家。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切好、服务好院所发展,使得更多科研成果在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落地开花、发展壮大,为奋力谱写‘两区一前列’崭新篇章,打造‘创业者天堂,创新者乐园’,积蓄与贡献源源不断的科研力量!”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周建越 通讯员 施为 刘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