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创伤、严重肠瘘、腹腔感染、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来自江西53岁的老张(化姓),前段时间在老家突遭横祸,被车严重撞伤导致多发伤,并发肠瘘。然而在当地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全身感染仍旧不断加剧,呼吸机脱机也成了难题。就在这生死攸关时刻,家人抱着一线希望,慕名将老张冒险紧急转运到国内一流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从江西南昌到江苏南京,跨越千里,寻求生的希望。万幸的是,经过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普外科、胸心外科、介入与血管外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联合作战,终于创造出生命奇迹。目前,患者恢复效果令人非常满意,已从重症医学科转入了普外科普通病房接受后续治疗,即将康复出院。
遭车祸危在旦夕,跨越千里寻找生机
两个多月前,老张突然被后方来车撞倒在地,造成头颅部损伤、全身多处骨折、慢性肺炎、胸腔积液、肝周积血……老张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救治,治疗过程中,又出现胃肠道穿孔等新问题。本以为手术后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没想到术后出现意识不清、血氧下降,被紧急送往南昌的某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一入院就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虽然腹部伤口的感染经过加强换药处理后略有好转,但是仍然并发肠瘘,腹腔与肺部感染较之前更加严重。更让医护头疼的是,老张对呼吸机产生了严重依赖,反反复复试过几次脱机,都以失败终告。即使气管切开,已经上呼吸机一个月了,老张仍无法摆脱对呼吸机的“依赖”,老张的救治希望十分渺茫。
“我们还能去哪里治疗或许还有机会?”老张爱人急切寻找出路。“去南京,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找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教授带领的国内一流重症医学科去试试,或许还有转机,但是转运路上风险很大。”“帮我们联系去中大医院吧,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赌一把!”于是,当地医院紧急联系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在保障路上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努力试一试!”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黄英姿主任医师在接到南昌重症同道的电话时说。于是,2月3日大年初三,救护车载着老张从南昌出发,跨越600多公里,一路风驰电掣赶往南京。
救治遇巨大挑战,多科联合拯救生命
次日凌晨,老张一到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普外科、胸心外科、介入与血管外科等多学科组织会诊。“当时患者情况相当危重,多个器官都有问题。患者车祸后多发伤已经49天了,但还是有非常严重的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呼吸机脱机困难,腹部外伤后并发的肠瘘、腹腔感染,同时还有多处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问题。”说起患者最初转到重症医学科的情况,黄英姿副院长坦言,对于救治来说确实是个巨大的挑战。
多种危重的疾病都齐刷刷地袭上了老张,医护人员该如何治疗呢?首先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腹腔感染的问题。“患者手术切口是像嘴唇一样裂开的,切口紧贴着肠子,肠子的瘘口清晰可见,并且有黄黄的肠液顺着口子汩汩流出,瘘量非常大。患者同时合并有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问题,全身状况非常虚弱。所以先采取保命第一,加强损伤控制,再一一攻破的治疗原则。腹腔感染通过放置双套管主动冲洗负压引流,胸腔积液通过介入穿刺引流,先控制好肺部、腹腔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改善全身状况后,再进行手术修补肠瘘。”重症医学科刘艾然副主任医师介绍说。因此,一方面,胸心外科医生针对患者双侧气胸、双侧胸腔积液等问题,为患者进行胸腔引流,另一方面普外科医生通过放置双套管主动冲洗负压引流,控制腹腔感染,促进已经裂开的腹部创面愈合。
然而漏出的小肠消化液腐蚀性很强,会让瘘口不断增大,因此需要时刻关注伤口的变化及时调整双套管位置和负压大小。但是老张的管床医生董伟等医护每天要给患者换药4-5次,每次都要半个小时以上。可是伤口愈合情况还是不理想,不仅肠瘘越来越大,肠液漏出越来越多,而且一度控制住的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也在进行性加重,病情危重,治疗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重症医学科和普外科一起再次分析病情、研究治疗方案,认为肠瘘导致的腹腔感染是导致当前病情变化的主要问题。“不能再等了,立马进行再次外科手术!”黄英姿副院长跟普外科主任助理陶庆松副主任医师等会诊后,当即明确下一步治疗方案。
揪准难点出重拳,冒险手术扭转乾坤
然而对于这个患者的肠外瘘的手术治疗,非常艰难。一方面腹腔感染严重,迫切需要手术治疗来修补肠瘘;另一方面距离上次腹腔手术只有两个月左右,腹腔内粘连严重,再次进腹手术“道阻且长”。患者肠道破裂的两地方在小肠近中段,消化液分泌量很大,这些液体基本上是通过肠瘘从肠道流出,患者的营养状况越来越差,腹腔感染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成功,在为患者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生命支持的基础上,2月23日,陶庆松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决定放手一搏,顶着巨大风险为患者施行手术。
术中发现,老张的肠瘘比预想的更加严重,有两个肠瘘口在手术伤口里面,另两个肠空气瘘口在外面。“腹腔粘连异常严重,我们首先要慢慢地剥离粘连、理顺肠道,然后找到破口,将破口部分的肠道截掉,因为瘘口在小肠近中段,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一期吻合,尽量不要小肠造口,这样完整的小肠会保证术后的营养支持。但是肠壁水肿很严重,肠道吻合非常困难,外科团队在术中输注大剂量白蛋白,同时不断冲洗腹腔、减轻污染,半个小时后,肠壁水肿逐渐改善了,陶庆松副主任医师团队抓住时机将截断的小肠全部一期吻合。为了保证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同时防止腹腔感染术后结肠麻痹带来的腹腔高压,陶庆松副主任医师团队为患者做了结肠造口,并放置了可以持续冲洗腹腔的双套管。整个手术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手术非常成功,解决了肠瘘引发腹腔感染等诸多难缠的问题,因此也为患者带来了病情的转折。”陶庆松副主任医师介绍说,“患者顺利闯过了手术难关,恢复了生的希望!”
除此之外,患者还面临另一个手术关,便是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发生车祸后,患者长时间卧床在外院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为此接受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如今病情恢复良好,也到了取出滤器的时候。但是滤器植入容易取出却很难。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副主任邓钢主任医师带领赵国峰主治医师等为患者进行手术。取出滤器的介入手术,要从患者颈静脉处穿刺,导丝经过心脏,精准抓住伞状滤器后成功取出,手术不到半个小时顺利完成。
全过程精心护理,助力患者重燃希望
老张病情复杂且危重,也给护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术后,患者有3根腹腔冲洗管、3根胸腔引流管,还有其他的鼻饲、补充治疗药物及营养液等各种管子,护士要时刻监测这些管子保持通畅,关注每个小时的冲洗量。患者带着这些管子,给患者更换体位、转移床位等都是个大工程,倒一次床差不多要两个小时。”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三区护士长钱淑媛介绍说。
她们不仅要护理患者的身体,更关心患者的心理。患者刚到重症医学科时身体状况不好,对自己的能否恢复也没有信心。管床护士就每天到老张床边,跟他聊聊他的一点点好转的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患者自己战胜病魔的信心。冬去春来,为了让老张感受到春意盎然的气息,特地将老张的病床转移到窗边。随着老张的病情慢慢好转,老张内心也迎来了阳光普照的春天。他会主动跟医护交流病情。刚到中大医院时,老张暗淡沮丧的眼神,逐渐变得有了神采,现在是炯炯有神。
康复关口向前移,加速康复成效显著
在控制感染、生命支持等治疗同时,康复也同步进行。患者还有一治疗难题就是脱离呼吸机困难,康复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呼吸训练,这也有助于让他慢慢脱离对呼吸机的“依赖”。通过呼吸锻炼器,对进行呼吸肌测量评估,量身制定呼吸训练的处方。从每天脱机一小时到几个小时,老张终于一步步摆脱对呼吸机的依赖,3月1日,“粘着”老张2个多月的呼吸机终于跟它说拜拜。为了让老张可以尽快尝到他想念的“家乡味道”,吞咽功能的训练也逐步推进,目前已经可以正常饮食。
虽然老张一直处于卧床的状态,但是康复不能停。从最开始的进行被动的康复训练,到主动进行弹力带、拉环等抗阻有氧运动,到床下的蹬滑轮、工具车等训练……康复治疗师邓扬桥等人每天都会为老张进行两次康复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张四肢的肌力在慢慢恢复。“太棒了,可以站起来了!”“我们试试看,慢慢扶着助行器,可以走起来了。加油!”肠瘘修补术后2个月后,在康复治疗师的协助下,扶着助行器,老张可以走起来了,竟然一口气还走了个来回。
医患互信战病魔,携手共创生命奇迹
目前,老张已经转入中大医院普外科普通病房,进行肠内营养、创面修复等后续治疗。接下来将进入进一步康复治疗,增加下肢的肌力、耐力、平衡力等锻炼,“相信经过后期的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患者自己可以独自行走!”康复治疗师邓扬桥说道。
“感谢中大医院医护给我了第二次生命!”老张身体逐渐康复从重症医学科转入普通病房前,写下感谢信,表达对救治他的医护人员深深的谢意。老张的爱人看着老张一天天好起来,悬着心也终于落地了。“谢谢,谢谢你们把我爱人救了回来,让我们一家团圆。”
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英姿表示,老张的救治成功,不仅是医患携手共创生命奇迹,也是多学科共同努力的成果。“除了我们重症医学科团队,还有普外科、康复科、介入与血管外科、胸心外科等多学科共同协作,让患者逐渐好转,如今走向完全康复的状态。也希望这样的患者,虽然情况危重、病程很长,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康复后可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也是我们医护人员的美好愿望!”(刘敏 程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