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检验自然生态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江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通过健全监测体系、严守生态空间等方式,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在盐城东台“条子泥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成千上万的鸟儿,在停歇了一个冬天后即将北归。能让候鸟们安心在这里过冬,离不开当地对滩涂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视。在专家的建议下,几年前,盐城东台投入上百万元,将原本用来围垦养殖的720亩鱼塘,通过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变成了能够满足候鸟们躲避涨潮的歇脚栖息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来了包括勺嘴鹬、小青脚鹬在内的极危物种。以“条子泥720”为代表的恢复候鸟栖息地方案,成功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
观鸟爱好者孙家录告诉记者,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珍稀鸟类也越来越多,比如东方白鹳就是这里的常客。
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介绍,下一步要持续做好蹲门湾、巴斗东滩、方塘河口三大片区十万亩湿地修复工作,探索更多基于科学、基于自然的保护路径,打造全国典范、世界样本。
盐城东台的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是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早在2017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立了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摸清“家底”的同时,江苏还出台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办法,实行最严格的管控。
多措并举下,江苏生物多样性迎来喜人变化: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濒危物种“桃花水母”相继回归人们视野,全省本底调查共记录省内物种数已由此前的4588种,更新至6046种。如今,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又定下小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省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超过90%,美丽江苏的生物多样性“家底”将更加殷实。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