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在非重点区域开展抗原检测的消息上了热搜,“抗原检测”这个相比“核酸检测”更陌生的词也走入大众视野。而本文要介绍的这家IPO企业,其主营业务就与抗原检测密切相关。

上交所官网显示,苏州近岸蛋白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近岸蛋白”)递交申报稿,拟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目前已进入问询阶段,保荐人及主承销商为民生证券。

IPO日报通过翻阅申报稿后发现,受到疫情影响,公司新冠直接相关业务的市场需求快速增加。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疫情助推业绩

据介绍,成立于2009年的近岸蛋白,是一家主要从事重组蛋白应用解决方案的企业,主营业务为靶点及因子类蛋白、重组抗体、酶及试剂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申报稿显示,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近岸蛋白实现营业收入2600.46万元、3598.32万元、1.8亿元、1.31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1238.25万元、-849.83万元、8304.63万元、5326.22万元。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分别为67.16%、71.67%、89.32%及86.47%。

公司于报告期内的境外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3.75%、16.47%、25.57%和20.62%,主要出口地区为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不难看出,近岸蛋白在报告期内的业绩有了飞速地增长,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3.12%;在收入增长的带动下,其净利润也于2020年扭亏为盈。至于为何公司业绩可以实现快速增长,疫情则是关键因素。

根据申报稿,公司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除在新冠诊断、新冠药物或新冠疫苗开发过程中使用外且无其他用途的产品收入列为新冠直接相关业务收入,其余可在下游不同使用场景中发挥作用的产品列为非新冠直接相关业务收入。

基于上述指标,2018年及2019年公司与新冠直接相关业务收入为0,而到了2020年,近岸蛋白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5.23%,其中新冠直接相关收入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高达61.37%;2021年1-6月,公司新冠直接业务收入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50.29%。

据了解,按检测标的划分,新冠检测主要分为核酸检测法、抗体检测法和抗原检测法。核酸检测准确度高,灵敏度高,检测窗口期相较于其他两种方法更早,为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新冠检测方法;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准确度不及核酸检测,但检测时间短,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大范围筛查病例和辅助患者出院。

新冠直接相关收入当中,诊断抗体分别在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为公司主营业务贡献了30.05%、47.43%的收入;与此同时,诊断抗原产生的收入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则由2020年度的30.97%下降至仅2.57%。

“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已收到新冠诊断抗体订单金额6000万元以上,新冠诊断抗体收入在一定时间内具备可持续性;2020年、2021年公司新冠诊断抗原分别实现收入5567.11万元、602.76万元,未来此部分收入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于上述情况,近岸蛋白表示。

信披质量有待提高

IPO日报注意到,近岸蛋白此前的招股书中存在多处未按照相关要求披露的情形。

上交所在问询意见中指出,公司未按照准则要求披露相关信息,如控股股东最近一年及一期末的总资产、净资产、最近一年及一期的净利润,采购的主要原材料情况以及其价格变动情况,各类别主要产品销售价格的总体变动情况等。

公司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相关信息披露针对性不强;技术先进性和市场地位的信息披露内容横向比较不充分,技术信息披露内容冗余;部分信息披露内容与公司产品无直接关联或前后矛盾,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使用公司产品作为试验试剂并据此发表诸多论文、实用新型专利的披露前后逻辑不一致等。

记者发现,最初一版招股书在披露实用新型专利时指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共拥有实用新型专利6项,均为受让取得”,而给出的列表却有11项实用新型专利,且部分系原始取得。

此外,上交所还要求删除“公司产品及服务无需取得特定的生产和服务资质,产品上市也未强制要求注册,因此无特别的监管部门及法律法规进行监督规范,也无特殊的监管体制”等类似表述。

“请保荐机构督促发行人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41号-科创板公司招股说明书》的相关要求切实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上交所指出。

原标题:这家公司受益抗疫概念,现欲趁机上科创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