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徐州“跻身万亿级城市行列”。今年的徐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这一发展目标。

放眼全国,2021年共有24座城市位列“万亿俱乐部”。万亿之下,常州、烟台、唐山和徐州4座城市,GDP都处在8000亿元到9000亿元之间,被视为候补“第一梯队”。目前来看,从总量到增量,在这一梯队中,徐州都排名靠后。

去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跨越8000亿之后,徐州如何重新出发,冲刺“万亿之城”?

尽管经济发展已经“不以GDP论英雄”,但万亿体量依然是衡量一座城市实力的重要标尺。

在全国城市2021年经济总量排名上,常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08亿元,烟台8712亿元,唐山8231亿元,徐州8117亿元,占据了榜单的第25-28位。

从2021年GDP增量上看,在4个准万亿城市中,唐山GDP增量为1020亿元,常州1002亿元,烟台895亿元,徐州增量为798亿元。

再看江苏省内,向来是强手云集。据江苏省统计局官网消息,苏州GDP以2.27万亿站稳全省第一,南京16355亿元、无锡14003亿元、南通11027亿元,均保持在“万亿俱乐部”。

2021年登上8000亿元新台阶的常州和徐州,一个是“工业明星城市”,另一个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则称得上是江苏的南北双雄。

谁能率先成为江苏省内第5座万亿城市?目前来看,徐州的形势不容乐观。

对比常州、徐州两座城市的GDP数字,差距从2020年的不到500亿,拉大到接近700亿元。从增速也可以看出,2021年徐州的GDP同比增速是8.7%,而常州达到了9.1%。

万亿之城,徐州的目标已经锁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徐州提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保持快于全省、领跑周边的发展态势,跻身万亿级城市行列。

决心已定,徐州要放什么大招?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大招:“产业强市”和“区域中心”。

徐州明确:未来五年,产业强市要再上新台阶。

除了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高地,也要形成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超1.3万亿元,建成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6个工业产值超千亿省级开发区,培育20个百亿级工业企业,迈进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20强。

与此同时,徐州还要彰显中心城市的新优势。

今后五年,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区域科创高地、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枢纽、汉文化名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创新型城市持续进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建成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作用凸显,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更具国际影响力,中心城市的能级及首位度显著提升。

徐州放出这样的大招,既有从城市发展历史层面的考虑,也有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

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产业结构过去一直偏重,煤炭、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比重过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徐州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徐州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

过去5年,坚持统筹推进产业、城市、生态转型,徐州挺过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老工业基地实现华丽转身,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现在,徐州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升到57.3%、47.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分别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

到2021年,徐州五大行业整治已经基本收尾,19个重大转型项目建成投产。六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了3193.6亿元、增长19.7%,跃居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4位。

同时,四省交界、五省通衢的徐州,衔接东西、沟通南北,这样的区位特点使得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正在进一步凸显,国家先后确立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

过去5年,徐州实施450项城建重点工程,“米”字型高铁枢纽开通6个方向,地铁1、2、3号线组网运营,淮海国际港务区挂牌建设。

2021年,徐州90项城建重点工程的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均创下历史新高。徐连高铁通车运营,淮海国际博览中心一期建成运营,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加快建设。同时,启动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徐淮快速通道等项目,区域协同更加密切。

在政策利好效应的不断释放下,徐州区域中心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正在日益增强。

锁定“万亿之城”,意味着徐州新一轮的拼搏已经起步;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徐州新起点上的发展号角也已经吹响。乘势而上、勇毅前行的徐州,值得所有人期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