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的发展,紧要关头需能当机立断,知所取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经济发展多年来保持在苏北领先的位置,2017年GDP就已经超过1000亿元。

5年前破千亿的同时,铜山发展的问题和短板也很明显。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行业比重过大,资源要素制约加大,节能减排压力增加,过往的发展路径基本不可持续。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铜山近年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如今,铜山区的发展是何模样?

不止不行,不破不立。

5年来,铜山相继关停8家钢铁企业、3家焦化企业、12家水泥企业、2家煤电企业、61家化工企业。与此同时,突出抓好主导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五大行业”销售收入减少300余亿元的情况下,2021年铜山全区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900亿元,总体实现了消长平衡。

承受了“五大行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铜山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5年间,铜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四个百亿元台阶,2021年达到1300亿元,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8位,较2016年进了3位。

更为可喜的是,铜山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6年提升18.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35%,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市领先。同时,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完成9个废弃矿山治理修复,整治“散乱污”企业1491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铜山定下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壮士断腕促转型,铜山的经济发展迎难而上。

铜山区把建设“三主一特两新”产业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即,以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与工程机械、绿色冶金与精密铸造为主导,以安全应急装备为特色,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方向。

2021年,铜山区“三主一特两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净增“四上”企业27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亿元以上规模企业达121家,产值超50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3家和10家,徐钢集团产值突破百亿元。

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的背后,是坚持“项目为王”,狠抓重大产业项目。

徐州高新区率先实施的“拿地即开工”做法在全市推广,五年来累计实施重大产业项目337个,完成投资1389亿元。徐工汽车、徐工消防、系数精工、精创冷链物联网控制器、徐钢三期等一大批项目竣工投产,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中南高科产业园等现代产业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形成以徐州高新区为龙头、铜山经开区为支撑、6个工业镇特色园区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铜山抓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实施“拿地即开工”推进机制,全面推行重大项目专班包挂,提高服务精准度。

2021年项目招引成效显著,新签约注册项目93个,先导稀材高端半导体设备、中信戴卡全球汽车轻量化零部件、航天宏图空天地信息产业化、象屿宝元工程机械及车辆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徐工青山新能源汽车等投资规模超50亿元、100亿元的“1号工程”相继落户。

无论是立足当下还是着眼未来,铜山的发展还有不少难点需要突破。

从经济规模和结构层次看,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堵点”“痛点”和“短板”依然较多,尤其是产业层次不高、大项目少、龙头带动力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五大行业”关停并转后“腾笼换鸟”任务仍十分繁重。

涅槃新生的根本,在于铜山能否建立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

五年来,铜山一直很努力。全面加强与知名高校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积极打造以徐州高新区、大学路科技走廊、科技创新谷、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体的“一区一廊一谷一院”创新格局。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到284家,累计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省级众创空间14家,引进双创人才、团队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今年,铜山明确提出建设一流科技创新体系。着眼高水平建设全国一流的国家级高新区和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强化“一区一廊一谷一院一室”创新平台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

加快徐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谷、安全科技产业园和淮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四大创新载体建设发展,高规格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园,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全力支持配合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加速启幕,大力支持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持续增强创新潜力。

从苏北第一强县,到苏北第一强区,变得是行政区划,不变的是始终领跑;从传统五大行业,到新的产业体系,变得是发展路径,不变的是一直前行。从壮士断腕,到涅槃新生,铜山振翅飞翔的未来值得期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