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标准强市”等一系列战略

以“苏式质量”构建高品质生活圈

日前,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评选结果揭晓,苏州企业榜上有名,首次摘得中国质量“最高荣誉”。回望来时路,作为苏州质量发展道路上永不止步的推动者,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抢抓历史机遇,结合地方产业优势,联动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标准强市”等一系列战略,在质量提升、人才供给、品牌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颇具苏州特色的“苏式质量”发展路径。

近年来,苏州市政府不断加大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安全经费投入,修改、出台了一批质量奖励文件。在原先政府专项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对各类质量奖、商标、技术标准等先进企业的奖励额度和奖励范围。仅2019年,就累计发放质量奖励资金9000余万元,有力推动各项质量工作顺利开展。

2020年,《苏州市质量品牌建设奖励实施细则》的出台,又一次大幅度提高了质量品牌工作的奖励额度,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干事创业、再攀高峰的热情和信心,形成了全员关注和参与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全员参与的热烈氛围下,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苏州地方特点,发布了全国首个以质量提升工作评价为内容的标准——《质量提升评价指标》。这项标准分别从组织贡献、市场拓展、持续创新、生产运行和资源能力五个维度设立绩效指标,对企业而言,好比一本“指导手册”,为企业理清了质量提升的优势和问题短板,便于企业通过“对标找差”,明确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有了着力点,还需“好伙伴”。在产业融合大背景下,没有人可以是“独行侠”。自2020年以来,由苏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发起的“质量赋能伙伴计划”,便通过建立质量创新联合体、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及“质量+学院”等载体,推动企业在质量发展过程中相互借力、相互促进,起到了“1+1”>“2”的积极作用。比如该计划首批试点项目“苏州光湖”光电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搭建了包括院士、行业领军专家、质量专家在内的光电产业质量创新“智库”,所汇总形成的产品质量共性问题库及创新解决方案库,在产业内获得了广泛应用。

“苏式质量”提升过程中,另一场关于人才的“伙伴计划”同步展开。“115质量人才培育体系”,由苏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构建,将逐步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设包含1名首席质量官、10名质量中层骨干、50名专业质量管理人才的队伍。同时,通过联合市人社部门开展市级“质量工程师”职称评价,通过与院校合作导入质量管理基础教育等一系列举措,质量发展的人才体系正变得愈加科学和完善。

一系列的推动和引导,“苏式质量”成果丰硕。在“我心目中的苏州十大消费品品牌”“苏州时代工匠”“我心目中的苏式服务十大品牌”“苏州市质量标杆”等品牌建设中,优秀的品牌故事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苏州品牌正走出国门,踏上国际舞台。

回顾过去的五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中,苏州已连续5年获评A级,无论是产品、工程还是服务质量,均高位提升。2020年度新增“质量标杆”、国际标准、省级质量奖,数量均为全省第一。在各项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类评比中,苏州均获较高评价。

回首来时路,展望新征程。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整合职能,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全方位推进质量强市工作,向着下一个质量高峰奋力攀越。

数据链接

产品、服务以及工程质量全面提升。在制造业领域,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2.51,高于全省平均得分1.96;制造业产品合格率达96.76%。在消费和服务领域,主要地产农产品检测综合合格率达到99.92%;消费品总体质量合格率达97.5%;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分别为85.67和80.46。在大中型工程领域,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十三五”期间累计获鲁班奖10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2项,省优质工程奖461项。

建立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培育“江苏精品”5个;江苏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16个、苏州市市长质量奖25家、苏州市质量管理优秀奖54家(次)、苏州市质量奖217个。开展“苏州制造”品牌认证,首批20家企业及其产品通过认证。截至目前,苏州已培育中国质量奖1家及提名奖7家(次)。

质量技术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化战略实现新突破,累计发布各类国际标准83项,国家、行业标准6840项;107个国内、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苏州;3个标准项目获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建成各类检验检测国家级中心15家、省级中心17家。(记者 叶永春 赵晨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