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不断深入,怎样平衡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成为各地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作为江苏省连云港市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南云台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96.4%。不仅如此,林区现有古树220余棵,占全市古树名木总量的60%。近年来,拥有富饶绿色资源的南云台林场,努力增强绿色发展基因,为绿色充“植”,让绿色升“值”,寻找助力“两山”理念转化的实践路径,让绿色本底释放出更多生态红利。

路为树让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丰富林区树种成核心目标

7月初,连接孔雀沟、花果山两个景区的龙马路建成通车。由龙马路车行两大景区不过十来分钟的时间。除了便捷,行走在这条路上,路边高大的水杉林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幽静与古朴。

此前,龙马路的建设规划需要占用这片水杉林,为了保护这些60多年的老树,龙马路在建设的时候改了规划。

路为树让了道,才有了今天的这份悠然。这样的“让”在南云台林场是极平常的。早在修建孔雀沟至渔湾的宝渔路时,最早的方案“遇”上了两棵麻栗树。“这两棵树都五六十年了,树干有70多厘米粗,挪走对它们很不利啊。”景区施工负责人说。最后,方案改了,树留了下来。

事实上,保护林木本就是这里的日常。今年56岁的胡明忠从父亲手中接过保护东磊林区的职责,作为林场副场长,他每天都要步行巡山三四公里,守护这里的各类林木。

南云台林场有220余棵古树,其中170棵在东磊林场,责任重大。

“古树长在石头边上,根系都风化了。要不是及时发现给装了支架,估计这会儿已经倒了。”跟随胡明忠在东磊巡场,在一株树龄800多年的朴树前,他围着转了好几圈,又伸手试了试钢管支架的稳定性,仿佛是来探望熟悉的老伙计。

除了保护好现有的林木,近年来,林场也在根据大花果山景区的发展规划,以丰富林区树种、美化景区环境为核心目标,进一步扩增量。在2023年的春季造林计划中,万年山花海提升工程、“一环五线”车行道路景观、悟空大道沿线景观提升工程等都是重点。根据计划,全部工程完成后,将新增各类苗木4万多株。

向绿色要效益

妙手写好“山林文章”

眼下,作为连云港市城区中心山地森林集中分布区、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云台林场先后获得全国十佳林场、国家级森林康养林场等荣誉称号。

坐拥如此富饶的绿色宝库,怎样向绿色要效益,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改变发生在2020年。

林场上下决定,要在传统茶产业之外,开发出新的产品。

云雾茶一直都是南云台林场的主打产品。林场目前有集体茶园1000亩,按照每亩产茶30斤来计算,一年的产量达3万斤左右,年收入几百万元。

之所以能卖出高价来,大家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南云台林场立足实际,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大力发展灵芝、橡子酒、山茶油等生态旅游特色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据统计,2022年,林场实现经济综合收入2200万元,其中林下经济产业收入870万元。

打好生态牌

森林资源转化成市场红利

孔雀沟景区是南云台林场重点打造的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生态景区。在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综合提升工程后,景区不仅功能更全、形象更新,还增添了夜游功能,精心打造了以孔雀为主题的夜景大秀。

“一到周末,门前停车场停得满满当当。”景区负责人刘鑫介绍,舒适的旅游环境、新颖的旅游业态为景区带来了更多综合性收入。

打好生态牌已成为南云台林场发展中解题、破题的关键。孔雀沟茶场负责人王习国是个“林三代”。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林场,从事茶叶生产和销售工作。如今,他更是将灵芝、橡子酒、山茶油的生产销售工作一肩挑起。“最近我们跑了南通、无锡、常州这些地方,准备在每个城市设一个销售处。”王习国说,之所以这么顺利,关键在于市场认可这里的生态环境。

“除了销售产品,我们还通过旅游团队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到这里的生态环境,认可我们的林下产品。”王习国说,以生态为核心要素,叠加茶产业、旅游产业等。下一步,林场计划打造茶博园,形成一个集林下产品加工、销售和非遗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在孔雀沟与花果山之间,一条在林间涧沟蜿蜒的九龙木栈道已成为不少游客休闲避暑的打卡地,走进其间如世外桃源般静谧。景区负责人刘鑫介绍,在发展森林旅游的同时,康养产业也提上了日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部门多次来这里勘察,为下一步在这里发展森林民宿、森林康养作准备。”看着眼前已成规模的翠绿山林,刘鑫骄傲地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