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温合金材料,利用锻压成型工艺,形成钼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泰州市万鑫钨钼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副董事长万瑞岚介绍着手中的材料,在他身后堆放着一根根钨钼条,每根都是应用在国内钢铁、电子、矿产、医疗等领域的关键原材料。


(资料图)

凭着新产品,万鑫钨钼己突破重围,成功改写姜堰区钨钼产业格局。今年1到7月份,该公司实现纳税销售超2.9亿元。

面对钨钼产业遭遇国外原材料的“卡脖子”问题,万鑫钨钼不惜重金搞研发,全员搞创新,用自主研发敲开钨钼产业高端大门,改变了企业受制于人的产业格局,新技术、新产品接连涌现。

“放眼整个钨钼产业体系,高温合金材料生产、后端深度应用都是一座座等待跨越的‘大山’。这几年,我们砸下了巨资搞研发,为的是不遭受‘白眼’。”万瑞岚底气很足。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万鑫钨钼有一支20多人组成的研发团队,每年都拿出销售收入的3%用于搞创新,在不断突破中研发出钼条等新产品。让一个原先只能生产钼粉的民营企业开发出5大类钨钼产品,一举打破了国外钨钼原材料的封锁,成为姜堰区钨钼产业的领跑者。如今像万鑫钨钼一样的企业在姜堰区共有12家,这里生产的产品总有一款让用户爱不释手。为做大做强钨钼产业,姜堰区推进产业链“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在钨钼产业重镇——俞垛镇建设钨钼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借鸡下蛋”,研发了多用途钨钼系列产品,同时完善产业上下游生产、交付、使用“全产业链”,让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加速走向五湖四海。

前三年钨钼产业也遇上了“萧条期”,但是姜堰区钨钼企业变被动为主动,苦练内功,加紧研发新品,成功开发出铈钨电极、钍钨电极、锆钨电极、钇钨电极等新品,全国钢铁、矿冶、医学、电子等所有产品10%来自姜堰区钨钼行业。

为促进钨钼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姜堰区在工业企业专项考核奖励办法中出台了多项政策,主要包含完善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机制,支持钨钼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钨钼企业融资支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在鼓励钨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上,建立完善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机制,补助比例依据企业研发投入数额来定;在支持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上,提出对首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钨钼企业给予申报费用补助;在鼓励企业完善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围绕专利申请、年费补助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都有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政策杠杆与激励措施相融,不仅让本土企业铆足了发展的劲头,而且也吸引了国内“大家”的眼球,一些央企在姜堰区找到了发展路径和“秘籍”。

江苏北钨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国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三级子公司,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及其制备技术项目。2018年,公司来到姜堰区俞垛镇,用5年时间,成功开发出铈钨、镧钨等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中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而且也成为中国在稀土钨电极领域的领跑者。

一系列新产品突破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钨钼技术和装备真空,覆盖了从研发到生产的每个环节。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的产品不仅补齐了国内钨钼领域的短板,而且也打破了国外垄断,彻底改变了受制于人的状态。”北钨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耿辉十分开心地说。1到7月份,该公司销售近200吨钨钼制品,实现开票销售近1亿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姜堰区钨钼产业实现开票销售超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7%。

“钨钼领域技术进步是无穷无尽的,为了后人能乘凉,我们还会出台多种政策,鼓励企业研发‘多栽树’,让姜堰钨钼彻底改变‘卡脖子’问题,成为中国行业的引领者。”姜堰区发改委主任缪杰明对未来十分看好。

(来源:姜堰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徐金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