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

是不是总能让你热泪盈眶?

这首只有4句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3个字的“战歌”代代相传

长久激荡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

暗淡了炮火纷飞

远去了血雨腥风

那一幕幕艰苦奋战的记忆

亦定格在时间的深处

永不褪色

01

今年93岁的刘志萍闲暇时最喜欢和年轻人聊天。洪亮的声音、红润的面容、矫健的步伐,丝毫看不出是一位耄耋老人。只有胸前挂着的三枚功勋章,彰示着那曾经出生入死的烽火岁月。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的号角一响,刘志萍所在的27军奉命开赴朝鲜作战。时间紧迫,来不及准备棉衣,战士们身着单衣就上了火车,连夜越过鸭绿江。当时朝鲜已入冬,气温降到零下40℃左右,这对战士们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

“战地的雪很深,一脚踩下去,鞋子就拔不出来,战士们索性不穿鞋,赤着脚在雪地上行军。很多战士的脚冻坏了,只能截去。有的一条腿坏死了,就拐着另一条腿单脚跳着向敌人冲去。有的战士两条腿都冻坏了,就在雪地上往前爬,手里端着枪射击。”

作为卫生员,刘志萍抬着担架在炮火中左躲右避、抢救伤员,许多战友牺牲了,让他久久无法释怀。最壮烈的是在长津湖阻击溃逃的敌人时,为了提前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设伏,120多名战友冻死在阵地上,但一个个仍然手握钢枪,对准前方,保持着准备冲锋的姿态。“冰雕连”,成为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精神丰碑。

02

严寒并没能阻止美军每天出动飞机700-1000架次、甚至最高一天2000架次。

“在敌人不间断的疯狂扫射中,我们只能在不断匍匐、冲刺中努力靠近,这样才有机会获胜。一百余人的团,突出重围的只有23人,他们大多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一夜之间都……”

钮永楠,26军77师23团的一员。扭曲变形且缺指的手、被子弹扫射击中的右腿、在冰天雪地中冻伤的左腿……每一处伤疤都是这位从“长津湖”走出来的老兵最光荣的勋章。

长津湖一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王牌陆战队的直接较量,也是志愿军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

长津湖战役打了28天,这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3年时间里,还不到3%。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长津湖之战竟然成了抗美援朝战争甚至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最残酷的战役之一。

03

老人撩起裤管,一块圆圆的疤痕赫然入目。那是17岁那年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

“那天夜里,我们乘着夜黑急行军,突遭美机袭击,子母弹呜呜砸向队伍,战士们迅速卧倒,我也就地一滚,伏倒在地,但还是有一块弹片穿过大腿,血喷了出来。”

他已然算是幸运的。熊兴奎至今还清楚记得,1951年春,第五次战役时,老班长被子弹打中肚子,肠子都流出来了,但他仍用手抓着往里塞,继续往前冲。

在这场抗美援朝期间规模最大的战役中,中朝共投入11个军和4个军团,所谓“联合国军”投入所有地面部队,并且配有大量航空兵。双方兵力超过百万人。

50天激战中,中朝军队歼敌8.2万多人,其中志愿军歼敌6.7万余人。此役之后,“联合国军”不得不接受停战谈判。

04

张阿兴也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所在23军68师202团负责坚守“三八线”附近的前沿阵地。

有一次雪后初晴,前方突然来了三发炮弹,第一发打在后面一二十公尺处;第二发打在前面。他所在的坑正好迎来第三发炮弹,同在战壕里的同伴马上叫他蹲下。身前的三面坑已经被炮弹掀翻大半个,倘若张阿兴站在那儿,抑或炮口抬起一点,都会因战壕掩埋而尸骨无存。

“当时耳朵已无法听见,身上全是泥巴,后来还是班长把我拖出了坑。而放眼望去,阵地前沿一百公尺,只能看到被压倒的草,铺成好几路,说明一个半的组员全部牺牲了。”

05

一场战斗后,消耗了多少枪炮,缴获了多少枪炮子弹,进行汇总统计,然后根据战时状况进行调配,这是一个绝密工作。

1953年,身为军校学生的苏进文到朝鲜战场实习,分到54军司令部军械所,主要从事枪炮登记注册。除了枪械统计,按照上级指令重新调配武器后,他还要负责押送到前线。朝鲜战区都是高山峻岭,山路狭窄,一边是山体,另一边就是悬崖峭壁,每次运输都是险象环生。

“上面有敌人飞机,地上是雪沟,经常有战士早上出去,中午没回来,问其他战友,说翻车翻在山沟里了。我都没有想过还能活着回来,也做好思想准备了,竖着进去,可能是横着出来。”

06

今年89岁的张炳生至今保留着一张赴朝参战战友的合影留念和一张标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徽,时不时地拿出来细细端详,轻轻摩挲。

当时他们风华正茂,最好的年纪和满腔热血都挥洒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他们不能也不敢后退,因为背后就是祖国,只为山河无恙,国富民安。

两年零9个月,290万志愿军将士参战,19万7千多名官兵牺牲……正是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热血青年,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勇气,一点一点、一寸一寸地将阵地夺回来,打赢了这场“立国之战”, 谱写出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本文内容来自于

无锡抗美援朝老兵口述

(来源:无锡博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