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我要向你敬个礼!” 4月2日下午,苏州93岁的老兵朱学山颤巍巍地挺直脊梁,迅速立正,隔着手机屏幕,向老战友的墓碑献上了迟到的军礼。
在苏州如皋两地媒体人的帮助下,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朱老终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找寻自己革命路上的引路人——如皋老战友叶伯稳。
一则寻人视频引发两地关注
清明前的苏州,明媚而清朗。每逢此时,朱老都会想起自己的一位如皋籍战友。
朱老1930年出生于南通,1945年2月参加革命,曾参加如皋战役、苏中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1965年9月从南通调往苏州原解放军第100医院,后任该院副院长。
战友叫叶伯稳,在朱老心中,老战友是一位神枪手,正因为有他手把手的传授军事知识,自己才有今天,这种亦师亦友的革命友情深深地烙印在心中,也点亮了以后的人生之路。但革命年代,几经辗转,两人渐渐失去联系。
朱学山从别人那里得知,叶伯稳可能牺牲在了战场。
这一生,朱老已无其他心愿,唯愿能找到自己的老战友叶伯稳,哪怕只是一块墓碑。
于是,朱老录了一则寻人视频。视频中,一身勋章的他动情地介绍自己的故人:“他是一个战斗英雄,是个抗日英雄,高高大大的,他专门打日本鬼子的狙击手。他对我很关心,教我打枪,教我很多军事知识。如果他不在了,也希望能找到他的墓碑,我一定亲自去祭拜!”
这则视频迅速在苏州、如皋网络传播开来。两地有关部门、媒体、网友,大家纷纷接力传递,希望帮助老人完成心愿。
按照朱老提供的线索,如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查找烈士名单时,却未发现有叶伯稳的名字。
有人提供线索:如皋市搬经镇有一位老人,叫叶伯稳,有人听说他会打枪,其年龄、身形跟朱老说的极为相似,只是已经因病过世。
此叶伯稳是否就是老人牵挂的战友呢?两地媒体人经过核实后反馈:此人就是朱学山苦苦寻找的战友。
两地连线了却77年的心愿
搬经镇夏堡村17组桃红柳绿、油菜花开,农家人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午后,68岁的陈书华、57岁的陈金莲兄妹和往年一年,在祖宅里准备物品,稍后去祭拜外祖父叶伯稳。
此时,一个电话打了过来。
外公离开42年,远在苏州还有一位老战友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外公,陈书华得知后非常感动。他通过视频告诉朱老:外公出生于1908年,后来在夏堡村渔场工作,1980年因病去世,享年72岁。
朱老又悲又喜,悲的是原来战友一直活着的时候,自己却未在他生前见上一面,抱憾终身。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我一直在,却彼此不相见,再见已是天人永隔。喜的是战友没有牺牲,他看到过新中国,见证过他们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变为现实。
陈书华告诉朱老,外公为人豪爽热心,自打幼时有记忆起,外公就喜欢帮助四邻,只是很少提及自己打仗的往事,从不张扬,还是从别人口中知道外公会打枪,而且打得非常准。对外公的一切,家人都知之甚少。而在那个年代,外祖母也遭受过敌人的毒打,不过这一切从未让外公放弃理想,他一直在外参加革命。
在陈书华印象中,外公有一把视若珍宝的盒子枪,枪下面有一串红穗子,虽然枪已斑驳,早已失效,但在外公眼里比命还珍贵,从不肯人触碰,也不肯现于众人。
朱老则和陈书华说,那时候的叶伯稳在战场上非常英勇,是个让他仰慕的战斗英雄,是自己的榜样,一直很想念他。
往事历历在目,打开尘封的记忆之门,陈书华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谢:“谢谢你啊,这么多年了还一直牵挂着我的外公,是你填补了他在我记忆中的空白……”
云端祭拜 故人不曾远去
清明前的油菜花开得格外旺盛,叶家祖宅的屋后就是一片金色的花海,一棵高耸的柳树长于其间,坚挺向上,很远就能望见,似盼故人来。
叶伯稳就葬于树下。一方青石板,简朴庄重,其上没有遗像,只有名字硬朗可见。
因为疫情原因,朱老暂不能来如皋,陈书华和妹妹带着老人的心愿来到外祖父的墓地。
视频的那一端,是等待了77年朱学山;视频的这一端,是一方历经岁月雕刻的墓碑。
“看到了!看到了!叶伯稳,我看到了!”朱老像孩童般地喊起来。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15岁那年,彼时,他与叶伯稳初见,从此埋下一生的念想与牵挂。
“让我向他敬个礼!”93岁的老人立正、敬礼、泪目……久久不能自已。
“你们一定要帮我把这个墓管好啊!”这一声叮嘱饱含着老人77年的寄托。
“会的,我们一定看护好,等爷爷你来……”这一声回应也是郑重承诺。
叶伯稳没有留下任何历史遗存,没有一张照片、一块军功章,甚至那个年代的一件物品。没有可以缅怀的实物和确凿在册的英雄事迹,但在朱学山心中,那个高大威猛的形象却一直鲜活呈现着,从不曾淡忘。
通讯员 沙志勤 陈嘉曦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宏波
编辑: 王世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