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相城区太平街道历史底蕴深厚,非遗文化源远流长,目前拥有11名市、区级非遗传承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用工匠精神谱写了一曲曲生命赞歌,其中,太平船模是这幅非遗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太平街道在这一地方特色文化上盘活“小资源”,做足“大文章”,为文旅融合的共生互促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精工之韵,做足宣传文章

船模的魅力,在于细细品鉴其精工细节,一厘一毫蕴藏万千心血,一分一寸尽显优雅别致。位于太平沈桥的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陈列了非遗传承人徐海林制作的100余件仿真船模以及各类修船和造船工具,堪称一个小型博物馆。走进展馆,就像观览一部生动的水乡舟船文化发展史,唤醒沉睡已久的年代记忆。此外,太平船模受邀参加海内外展览20余次,斩获多个工艺美术奖项,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让劳动人民身上精雕细琢、自强不息的工匠精神受世人瞩目和瞻仰。

“扬”非遗之光,做足创作文章

优秀的文艺作品有着感染人心的力量,为了将太平船模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太平街道精心创编以徐海林生平事迹为素材的小品《一生坚守》,娓娓道来非遗传承人的艰辛与不易,唤起社会公众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展望非遗文化更光明的前景。该小品经过创作打磨、反复排演,已经在村级文艺汇演中面向群众成功演出,为人们带去鼓舞人心、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是非遗文化永葆生命力的时代命题。除了船模,太平非遗项目多多少少都面临着传承难问题,后继乏人,社会关注度不足。近年来,太平街道持续开展非遗课堂,面向青少年学生,开设各类非遗项目体验和学习课程,培养新时代的非遗“接班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仍存在受众群体窄、学徒兴趣浅、课程设置少等问题,下一步,太平街道将注重在优秀文化传承与时代主题结合中找到平衡点,探索出更科学的发展之路。

以匠心守初心,以热忱铸坚定。同非遗匠人一样,太平街道也将继续坚持走好非遗保护与传承之路,探索“非遗+”的模式创新,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以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提供内生动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 通讯员 杨学新

校对 徐珩

来源:紫牛新闻

推荐内容